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红丝带”倡议者坦然面对种种担忧和疑虑
2012-12-26 10:05:3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毕诗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6日讯 12月25日,哈尔滨的气温是-32~-20℃,这是今冬以来最冷的一天。连日来,哈尔滨一直处于这种严寒的天气中。街道上车满为患,拥堵不堪,寒风中等待乘车的人因此冻得瑟瑟发抖。

  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哈市网友@戴老师的永远站发出倡议:用红丝带温暖哈尔滨的寒冬。我愿意把红丝带系在倒车镜上,如果你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如果你正在寒风里等车,如果你看到了我系着红丝带的车经过,你可以示意我想搭车。如果我的车刚好顺路,我愿意免费搭你一段。我做不了太多,但我愿意把这一程温暖送给你。驾车的亲们,愿意加入进来吗?

  12月17日,这条微博在网上发布后,引发网友热烈反应。众多网友积极支持。寒风中焦急等车的人,谁能遇到这样的“红丝带—顺风车”,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但也有个别网友提出担忧。事是好事,就怕搭乘期间,万一出现乘车人受伤或者发病等意外情况,恐怕说不清楚,那可就糟糕了。

  就此,记者几经周折联系到了网友@戴老师的永远站。他却语出惊人:“哪怕只有一个人响应我的号召,就说明我的倡议是有人能够接受,并愿意接受的,那我就要坚持下去。”

  让老幼不受冻

  今年42岁的网友@戴老师的永远站是哈市某大学的老师。他告诉记者,其实每次做好事是不由自主去做的,从来没有想到要什么回报。

  当记者询问他是怎么想到要发起“用红丝带温暖哈尔滨的寒冬”的倡议的?网友@戴老师的永远站说:“其实我的念头一定曾经是每个人的想法,每当在路上遇到等车的人,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特别是今年的严冬里,确实会有一种心疼——那些老人、妇女和孩子,很不容易。如果私家车能停下来,顺路捎一下,他们就不会在寒风里受冻。就是这么简单。自己平时在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的时候,心里自然有一种期待:如果更多的人愿意这样做该多好!所以有一天在广播里听到中国之声节目报道北京的绿丝带活动时,就想我们哈尔滨为什么不可以有这样的公益之举呢?于是自己在微博里提了出来,最朴素的想法就是自己一个人的行为变成更多人的行动。”

  他说,如果说得再高尚点,很多时候确实在思考,我们的社会现在需要一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体恤,所以生活中也愿意以一分善意待人。

  很多人不理解

  “在您帮助别人时,是否会遇到别人的不理解?比如您的红丝带车辆主动要捎别人一程时,别人很愿意上您的车吗?”记者问。

  有一些市民愿意搭车,但是@戴老师的永远站每次都先提“条件”——绝对不能给钱。他说,做这些都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所以从来没想过报酬。

  他说,一天早上,他看到一名40多岁的妇女连续招手叫了多辆出租车,都不顺路,于是靠前询问,得知与他方向相同,立即打开车门让女子上车。一路上,女子异常警惕,一声不吭,@戴老师的永远站也觉得很别扭。下车后,女子竟不顾戴老师的拒绝,扔下10元钱跑了。

  “最可气的是,我曾被莫名其妙地当成‘黑车’。”他无奈地说。

  他每天路过站台、街口,都尽量靠右侧缓慢行驶,常被出租车司机误会、挤兑。

  这份善良会坚持

  @戴老师的永远站很认真地说,帮助别人一定是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虽然不追求别人的感谢,但是当听到别人真心地说一句谢谢的时候,心里还是非常欣慰的,这是实话。

  “就连在斑马线前边为行人停下车时看到他们微笑着致意,也会为人与人之间本就存在的温情而感动。但是,做好人也是需要成本的,那就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坚持。

  @戴老师的永远站说,有的时候真的会遇到“打击”,比如你想捎别人一程,对方却不接受,无动于衷,甚至嗤之以鼻,更多的是每次问询对方的时候并不顺路,毕竟自己不是职业出租车,受挫之后能不能坚持下一次仍然打开车窗邀请对方,是对自己这份善良的考验。

  家人亲友很支持

  面对社会上突然出现的“红丝带—顺风车”,很多人不理解、不愿意接受,甚至白眼,网友@戴老师的永远站表示,自己一直在顶着压力坚持着。那么,对待“红丝带—顺风车”这样的善举,@戴老师的永远站的亲人、朋友和同事都有哪些反应呢?

  “家人、亲朋都很支持,也很理解,只是提醒我注意安全,并且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比如,为了让路人看到,应该把红丝带系到雨刷上而不是倒车镜上。同时,在看到有这么多媒体介入之后,反复提醒我别作秀,要低调。”

  @戴老师的永远站告诉记者,家人嘱咐他,这件事要实实在在地做下去,不管最终有多少人参与进来,只要他自己实实在在地拉过别人,给别人提供过帮助,这就是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家人的原话。

  期待红丝带飘满街

  “‘红丝带—顺风车’善举之初,您是否考虑过这个活动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一方面,会有很多人会积极响应,支持您的倡议。另一方面,也许会有消极负面的因素干扰。比如说,会不会有黑车系上红丝带,拉客牟利?”

  听了记者这个问题后,网友@戴老师的永远站沉重地说,这件事真正做起来,肯定会有很多问题的连带而出。今天还有好心人在微博中提醒他,会有安全问题、责任问题等等。这些无法回避,可是,如果这些问题考虑得太多了,还能坚持吗?还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有这份善举吗?

  “虽然内心希望更多人参与,但是在发出倡议之后,真的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能加入进来,毕竟我的影响力太有限了。”@戴老师的永远站说,“当发现有那么多善良的热心人转发,媒体又热情地给与关注之后,我似乎看到了‘满街尽飘红丝带’的希望!原来我很孤独,但是现在我已经有了伙伴。”

  @戴老师的永远站期待“红丝带—顺风车”能让哈尔滨变成一个被人羡慕的城市。

责任编辑:强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