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0日讯 哈尔滨市今年冬季的冰路面让市民苦不堪言,全城拥堵与道路打滑直接影响通行率。据市交警部门统计,哈市冬季因冰路面导致的交通事故,比其他季节事故发生率高出两至三成。记者另从市环卫部门了解到,我市目前清雪以人工清理、机械清除等方法为主,这些方法对轧实的积雪有很好的清除作用,但对路面薄冰的清理效果甚微,有效的除冰方式仍在探索中。
截至昨天13时,人大代表已提交各类建议700余条,而记者发现其中关注冰面路对冬季交通影响的建议成为了焦点。
坡路、路口频现“冰面路”
连日来,记者走访我市霁虹桥、安发桥、文昌桥及二环桥沿线坡路,很多后驱车在上桥坡路处发生打滑,任凭后轮高速旋转,都一直保持蜗行状态,后面车辆因此全被憋在上桥口处。一辆车在坡路上的停滞、调腚儿,就会导致后续车辆全部“深陷”坡路处,连前驱车也不能幸免。而放弃冲坡的车辆,又会在倒车之际造成了新的交通乱象。
清除“薄冰”苦无“良方”
常年在霁虹桥区域负责清扫的环卫工人吴慧敏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一场降雪清完后三天左右是路面最滑的时候。而这些薄冰的清理却很难,往往一个环岛的薄冰路面需要50人清理两个小时。第一天清理完后,第二天马上就会再结一层薄冰。我市目前清雪机械主要以滚刷和推雪设备为主,而这些设备对这些薄冰也束手无策。
多种“破冰”招数各有利弊
记者从哈工大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忆秋处得知,对于橡胶颗粒沥青路面除冰雪技术的研究,她提出的“有机盐路面”技术,可使路面冰雪在轮胎与路面碾轧下进行自融。目前,该技术正在大庆市使用。
记者了解到,市环卫部门还曾考虑在部分坡路上撒沙石,但专家指出,“土”办法只能暂时缓解冰路面打滑现象,车辆经过坡路时保持加油状态,从而大量燃烧汽油,产生更多水。
利用“热力”融冰雪的方法,近年也是各高校实验室内苦苦攻关的课题。因“热力”融雪的确可在短时间内清除道路冰面,但现有技术耗能较大,一旦在路面下大范围埋设“电热毯”,城市供电也将受到影响。
记者从市清雪办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清除路面冰层,主要以使用融雪剂为主。但目前我市融雪剂以钠盐成分为主,但该融雪剂只能应对-20℃以上的天气,当气温降至-20℃以下,该类融雪剂收效甚微。目前,哈市清冰雪部门正在研究新课题——使用以氯化钙、镁为主要成分的融雪剂。这种融雪剂可应对-40℃的天气,且在融化后对道路保研和植被生长均有益处,但该融雪剂的造价太高,不适合大面积播撒。
“定点”播撒高端融雪剂
市人大代表张文峰建议,我市应限制大范围播撒普通融雪剂,而应将资金“整合划一”,集中适量购买钙、镁为主的高档融雪剂,在全市60余处坡路、桥涵等特殊路段播撒,不但能破解冬季行车的“黑色地带”,也科学兼顾了播撒融雪剂的成本。
针对坡路难行的问题,市政协委员白云、张铁忠、王希江、王森、梁崇、姜占东、杨贵斌等提出提案,试点在市区内几个坡路安装改造成电加热路面。
市人大代表张国良提出建议,在引进机械化设备时,针对“薄冰”专门引进一些设备,还应借鉴高速公路管理的经验,清冰雪指挥部在冬季也应与交警、路桥部门共同调研。
(稿源:哈尔滨新闻网-新晚报)
(作者:王舒史轶夫张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