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跨越白色高墙的团聚:进行强制精神治疗的夫妻与儿子相见
2013-01-11 16:05:33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张鸣霄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1日讯 一道封闭的白色高墙,一对与儿子天各一方的特殊夫妻。

  一对患有重度精神疾病夫妻,因病与儿子失散。如今,在逐渐康复的情况下,他们对爱子思念日切。在远离哈尔滨350公里的讷河市,他们的儿子同样在呼唤着父母的名字。昨天,一场特殊的家庭聚会,在黑龙江省公安厅安康医院里上演。遗失

  “流浪儿”夜宿街头

  坚硬的台阶上,一个瘦小肮脏的男孩蜷缩着,昏昏欲睡。去年一个盛夏的夜晚,讷河市下岗女工康丽娟和爱人刘春祥,目光被街头这个瘦小的男孩子吸引了。“孩子这么小,怎么睡在台阶上?他的父母呢?”康丽娟停下脚步,将孩子轻轻地抱了起来。孩子睁开眼睛警惕地看着他们,扭身跑远了。

  第二天,康丽娟夫妻在同一时间又看到了相似的场景。康丽娟把孩子领回自己家,给孩子买了新衣服。孩子说父母离异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康丽娟先安排孩子到家附近学校上学,然后到派出所报告了此事。一个邻居认出这个孩子是孤儿院的,康丽娟就领孩子来到孤儿院。

  孤儿院工作人员告诉康丽娟,孩子叫新新,其父母因精神病发作杀了两个亲朋被警方带走。新新来孤儿院之后经常蹲在墙脚哭泣,喊着“想妈妈”,三年里他跑了8次。有一次,新新沿着铁道线向老家方向走,要去“找妈妈”。

  寄养小新新有了新“爹妈”

  得知这一情况,经常参与慈善捐助活动的康丽娟夫妻心酸不已,他们立即到有关部门办理了临时寄养手续,收留了新新。孤儿院工作人员曾劝康丽娟夫妇三思而行,因为新新是个长期无人管教的孩子,教育和抚养的难度很大。“孤儿院与家庭的氛围毕竟不同,严重缺乏安全感的新新如果不回归家庭,很可能成为一个问题儿童”。康丽娟还是把新新领回家。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带新新去检查身体,因为康丽娟发现,已11岁的新新个头还没有7岁孩子高。检查结果是新新的甲状腺有问题,影响了发育。康丽娟又带新新看病、开中药调理。

  在康丽娟的精心照顾下,在温暖的新家里,新新不再“出走”,还叫康丽娟夫妻“爸爸”、“妈妈”。丧子的康丽娟夫妻本想再要一个孩子,自从新新来到家中后,康丽娟将全身心的爱都给了新新,她不但打消了自己再要孩子的想法,还放弃了找到的新工作,专心在家看护新新。全家的生活来源全靠丈夫刘春祥打工。但夫妻俩省吃俭用,尽量让新新吃好穿好。  


  寻亲孩子亲生父母在哪里

  新新性情改变了,脸上有了笑容,今年期末考试考了全班第五名。但新新依然是思念父母心切。为了能让新新见到亲生父母,康丽娟夫妻俩开始奔波寻人。

  新新的老家在嫩江县,康丽娟就带着新新来到嫩江打听。新新的亲属说孩子的母亲叫马秀丽、父亲叫刘凤春,二人现在可能在哈尔滨被关押或者在治疗。康丽娟带着孩子来到黑龙江省女子监狱,经监狱工作人员查询,监狱内几个名叫“马秀丽”的都不是新新的母亲。

  康丽娟夫妻再次来到嫩江刑警队找到当年的办案民警,最终得知马秀丽、刘凤春杀人后经司法鉴定为重度精神病,被警方送到黑龙江省公安厅安康医院强制治疗。

  团圆手拉手两家成一家

  昨天13时30分,康丽娟夫妇带着穿戴整齐的新新,坐火车抵达哈尔滨,黑龙江省公安厅安康医院的干警们亲自到火车站接站。

  早已等在接见室里的马秀丽、刘凤春夫妇向康丽娟夫妻鞠躬致谢,并亲切地叫着姐姐、姐夫。两家人手拉手亲热地坐在一起,团圆的场面令人感动。康丽娟让马秀丽放心,在他们彻底康复之前,康丽娟和刘春祥负责抚养新新。

  康丽娟夫妻还给马秀丽夫妻带来食物和衣物,给医务人员带来了讷河特产。“没想到,这样一对与马秀丽一家无血缘关系的陌生夫妻,能像来我们这里探亲的病人家属一样,做得这么细心。有的家属都做不到这一点”。马秀丽的护士长说。

  康复期待早日回归社会

  据安康医院二疗科主任王汉文介绍,马秀丽、刘凤春夫妻经过4年的治疗,精神错乱的症状已经完全消失,目前情感和认知能力恢复良好,有了对家庭的向往。尤其在知道孩子在好心人家中寄养之后,更增加了夫妻二人对新生活的渴望。

  马秀丽告诉记者,她和刘凤春希望彻底康复,早日走出安康医院的白色高墙,他们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归社会、回报社会。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