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大种业支撑粮食产量再攀高
2013-01-31 14:21:5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彦 吴利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我省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突破千亿斤荣登全国榜首后,下一步如何发展?如何保持持续增长继而突破1500亿斤这一目标?这一话题,两会上代表委员认为,首先还是要在种子上做文章。

  关键 自有品种难觅

  忧虑 种业产学研脱节期待 强强联合是出路

  这几年,人大代表樊庆东最为担心的是种子问题。“建三江分局1100余万亩耕地主要种植水稻,而且品种选择非常有限,甚至单一,现有的主栽品种是从日本引进的空育131,已经种了十来年了,在抗风险能力方面压力巨大,一旦发生稻瘟病,就会大幅减产甚至绝产。”樊庆东说,目前世界种子公司大举进入我省,而本土商业化育种体系又是非常薄弱,我省种业形势严峻,难当大任,粮食发展目标面临挑战。

  “我省农业已经做大,在总产量实现全国第一的情况下,如何做优做强?种子绝对是关键问题。”人大代表曹猛对樊庆东抛出的观点感同身受。

  政协委员徐英对种子问题曾专门进行过研究。她了解到,去年我省两大作物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接近1.6亿亩。但尴尬的是,期间却难觅我省自己研发培育的品种。尤其是玉米,处于国外品种垄断的局面。“种业是农业的根基,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现代种业,否则,粮食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徐英谈道。

  忧虑 种业产学研脱节

  政协委员潘国君谈到,我省种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比较低,企业多是规模小,又多处于科技研发能力弱、过度依赖购买品种的状态。“长此以往,我们将为外国种子大鳄所控。”

  潘国君说,产学研脱节已成为制约我省种业发展的瓶颈。“事实上我们的玉米育种技术水平并不低,常规育种技术与国外已没有差距,分子育种技术也不落后。但品种选育的目标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实际应用能力差,科研成果转化难。这导致我省品种选育集成度低,突破性品种少,不仅在粮食产量上徘徊不前,而且在抗性和适应性方面存在着遗传灾害隐患。”

  “这就需要对种子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明确科研单位和企业的社会分工与合作关系,利用现有的政策,分配好利益关系,既能保证种子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又能保障其逐步退出种子营销市场的时间,集中精力进行种业的研发。”潘国君谈道。

  期待 强强联合是出路

  政协委员韩贵清认为,发展龙江种业,关键在科技。“我省对科技研发投入还不足,发达国家对于种子的研发投入十分可观,有的企业每年投入十亿美元进行科学育种和繁殖,这也导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韩贵清希望我省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强对种子研发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种业研发和推广的“航母”,扩大龙江种业在本省的市场份额,增强与国外种业抗衡的实力。

  徐英认为,面对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迫切需要我们打破所有制、行业和地域的界限,促进地方与农垦、科研单位与企业、省内与省外国外种子企业实现强强联合,组建大型种业集团。“这将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公司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和品种等资源优势,分别建立种子研发、生产、销售分公司,共同开发新产品,树立新的企业产品品牌,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必须走强强联合之路,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种业立于不败之地。”

  落点

  省种子管理局我省建设现代种业的行动已经开始。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我省现代种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紧紧围绕提升种业科技创新、企业竞争、供种保障和市场监管“四大能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省培育国内领先水平的突破性优良品种10个以上,品种对农业增产的科技贡献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并在5年内,力争使全省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更新一次,优质专用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