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8日讯 爱情与婚姻是永恒的话题,它贯穿在社会发展的始终。
随着社会发展,女人地位的提升,“60后”、“70后”、“80后”和“90后”女性已经改变了旧时期“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婚恋观。
在恋爱上,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关注点差异越来越大,她们需要找一个配偶,这个人要懂得她们的内心想法。
3月5日,记者拿到了一组我市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2012年我市结婚女性3万余人,同年离婚女性1.1万余人,离婚的主力军是“70后”、“80后”。然而,关于女性婚恋情况的数据,如恋爱次数、婚姻要求、幸福指数却是空白。记者了解到,这些数据在广州、沈阳等城市早已被列入了数据库。
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记者试图通过这份调查,反映一些女性的婚恋观。
60后
日子如水缺少浪漫
讲述人:隋女士,53岁,已婚,油田职工
我年轻时受一些“红色电影”的影响,觉得找的对象一定要有学识、有修养、有风度,对他的家庭、地位和金钱等“硬杠杠”倒不那么看重。
那个年代,女性很羞涩,极少会主动去追求男性。我们姐妹几个找的对象都是别人介绍的,或是身边的同事或玩伴。
我和老公曾是邻居,他人好却穷,哥哥们曾反对这门亲事,但我就认准了这个人。“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我还是嫁给了他。
如今30年过去了,经过我俩努力奋斗,贫困线早迈出了,我挺知足的。孩子总说我们缺少浪漫,我说:“浪漫当不了饭吃。”虽是嘴上这么说,但我也挺羡慕年轻人的花前月下。
我们都是50多岁的人了,对于工作的追求是“过去时”了,对爱情的要求也是“过去时”了,“进行时”只剩下了家庭的琐碎。我常常和丈夫说:“现在过日子,就是过孩子了,将来希望女儿找个好归宿,我们缺少的浪漫她能得到,还能像我们过得如此幸福就行了。”
群体特点:幸福感强且婚姻相对牢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学者周正红认为,“60后”经历了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多数女性与丈夫从一穷二白的日子过到了今天的衣食无忧,两个人按部就班、步伐同频、目标一致,所以离婚的并不多。
相较于上世纪70、80、90年代出生的人,“60后”的女性生活虽然缺少浪漫和激情,但相扶到老的这份感情,情比金坚。
周正红说,“60后”女性对生活的物质要求相对简单,更享受当丈夫身后的“军师”,所以家里经济情况的显著改善和丈夫事业上的一些进步,就能让其倍感幸福,所以“60后”女性在婚姻中的幸福感最强,自然婚姻也更牢固。
值得注意的是,“60后”的女性对丈夫的依赖感很强,所以在婚姻中出现“中年危机”或“小三插足”时显得较为弱势,往往是被动的一方。
70后
没缘分就当“剩斗士”
讲述人:刘女士,40岁,离异,个体经营者
我当初上大学的时候就想,找男朋友,对方一定要智商、情商都较高,要么是经济上的“实力派”,要么就是发展中的“潜力股”,千万不能将就。我认为,不合适的人一辈子也不会合适。
直到30岁时,我才遇到了我前夫。他事业有成,符合我的择偶标准。我这段婚姻维系了5年,原因是他出轨了。
父母劝我再找一个,可我年龄虽长了,眼光却没变,但是与我年龄相仿、条件合适的男人大多都找岁数较小的女孩了。一时半会儿找不到,我就等着,反正我孩子也有了,经济情况也不错,没有必要一定要再婚。
群体特点:事业第一爱情第二
周正红认为,“70后”女性作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半边天”,在婚姻中也变得更加强势。他们对丈夫的要求更加“苛刻”,对物质的追求更加“狂热”,以至于总有一些矛盾常伴于婚姻的始终。
“70后”女性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房子和车子,爱情已渐渐成了第二谈资。
正是由于对物质的过度关注,一些“70后”女性在婚姻中的感情投入变得很少,随之,“中年危机”和“七年之痒”就接踵而至了。
以上种种原因让“70后”女性离婚率较高,但她们单身后不会急于寻找另一半,对再婚的考虑变得也更加慎重。
还有一些没离婚的“70后”女性在婚姻中的幸福感也不高。
一些对丈夫表现很失望的“70后”女性,最后都把对丈夫的不满变成了对子女的期望,虽然维系着婚姻,但却活得比较累。
80后
挑挑拣拣选幸福
讲述人:段小姐,28岁,未婚,物业员工
明年我打算结婚了,因为身边的朋友总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而你耍了太多年流氓了。”
高中到现在,我一共交了6个男朋友,初恋男友是对我最好的一个,不是我不珍惜他,毕竟现在的人越来越现实,恋爱是自己快乐的事,而婚姻确需要面对更多现实的问题。
初恋男友是我高中同学,高中毕业后,我顺利考上了大学,他却早早进入社会工作了。原本我们两家家庭背景、条件都很相当,但我上大学后,我的父母觉得他配不上我了。在父母的再三劝说下,我们分手了。
在大学时我又先后交往了两个男朋友,同居过,也爱得如胶似漆。但我们都知道“毕业就分手”的“定律”,于是毕业后我们就各奔东西,拜拜了。
工作后,父母一再催促我结婚,被逼无奈之下,经别人介绍,我又相了两次亲。为了让父母省心,每次我都给对方留电话号码,尝试着交往,但也许是没遇到“对的人”,我总是没有结婚的念头。
我现在的男朋友是我单位的同事,没啥大钱也不是高学历,惟一的优点是对我特别好。我想和他结婚了。
闺蜜曾对我说:“你处了这么多对象,还不是找了个‘屌丝’?”对此,我常常苦笑。
群体特点:选择更加多元
周正红认为,“80后”女性开始选择配偶的时间更早,恋爱的时间更长。她们大多处了很多的对象,最后才会选到自己的另一半。更多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坚信在对的时间才能遇到对的人,所以愿意增加恋爱次数和等待时间来挑选。
多样的选择,不同的标准,让“80后”女性对配偶的选择也多种多样,有的“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也有的“宁愿在宝马里哭”。
在迈入婚姻殿堂的门槛时,“80后”女性常常受到父母意见影响较大,所以恋爱也有了很多不确定性。
加之现在越来越多的“异地恋”出现让她们的感情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因素。于是这一代人创造了诸如“裸婚”“闪婚”“闪离”等名词。
“80后”女性在婚姻生活中更加强调自我独立。她们会非常尊重对方的个人生活习惯和交往圈子,沟通简单直接,强调平等相处。
“80后”的离婚率最高,有人说,这是因为这一代人对婚姻不够重视,面对婚姻中的矛盾就知难而退了。这个想法其实有些片面了,毕竟谁都有选择爱的权利,也有多几次选择爱的权利。
90后
“大叔”给我安全感
讲述人:小赵,23岁,未婚,公司职员
年前,我们小区办了一场相亲会,在会上不少年轻男孩过来和我搭讪,但我却想找个“大叔”。
我前男友就和我同龄,我们是上大学时认识的。他之前没有恋爱的经历,我们在一起交往了3个月就分手了,原因是在恋爱中,他太木讷,太爱斤斤计较,还不懂浪漫。
我爸比我妈大10岁,我爸在生活中处处包容我妈,我渐渐地也希望找到一个也能这么包容我的男人。我觉得,“大叔”会照顾人,能给我安全感。
我的哥哥姐姐们不少都说我是“大叔控”,有点儿不可理喻。其实像我们这么大的女孩儿,有很多人都和我有同样的想法。
有人说我是贪图物质享受,“大叔”往往都事业成功了,能满足我的需求,可我并不是这么想的。我称不上是“富二代”,可从来不为花钱犯愁,我喜欢年龄大的男性,更多的还是喜欢他们的睿智、成熟,懂得包容又了解女人的心。
群体特点: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
周正红认为,“90后”女性把婚姻和爱情分得很清楚,她们认为恋爱要痛痛快快,婚姻要慎之又慎。
“90后”女性对待爱情有火一般的热情,往往爱得轰轰烈烈,分手也分得比较彻底。
她们认为分手、疗伤,那都是“80后”的老套。对得起自己,开心就好,才是她们追求的爱情宣言。
周正红认为,碰到“大叔”、“宅男”或是其他类型的男性,“90后”女性只要喜欢就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感。
对婚恋的看法,“90后”女性也比前辈们成熟得多,她们能分得清楚恋爱对象和结婚对象各自应具备的特点。
周正红认为,年轻女孩找一个年纪略大、成熟一些的男人看似可以一步进入安全、省心的情感状态,但这却不利于培养女性解决婚恋问题的能力,这给以后两人出现矛盾、婚姻出现危机时共同面对带来了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