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李忠军:完善自然灾害补偿机制 给农民吃颗定心丸
2013-03-11 09:01:58 来源:东北网  作者:魏义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1日讯 (记者 魏义松)“来京开会之前,我与种粮农户进行了交流,倾听了他们对农业生产方面的一些意见。总的感觉是,虽然我们的农业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进,防灾抗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保障粮食增产稳产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确保农民增收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储备粮建三江直属库主任李忠军对记者说。

全国人大代表李忠军。东北网记者 魏义松 摄

  外表有着北方大汉的粗犷,对工作却细致入微的李忠军,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结合自己的工作对农户进行了细致走访,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他形成了完善农业自然灾害损失补偿机制的建议。

  “比如2012年秋季,粮食本来长势良好,丰收在即。但一场‘布拉万’台风刮来,水稻大面积倒伏,连雨天紧跟其后,收割时稻田地十分泥泞,大型收割机无法作业,只能租用河南、江苏等省来的小型链轨收割机进行收割,农民每亩地收割成本增加约156元,建三江1100万亩水稻直接损失17亿元。当年国家最低收购价与上年持平,农民粮食没有卖上好价格,增产但没有增收。“李忠军说,随着全球气候异常种粮风险越来越大。

  李忠军说,2013国家已经出台水稻最低收购价,收购价格为3000元/吨,给农户生产吃了定心丸,但种粮相关成本增加,如再逢灾年,农民增收还没有保障。因此,国家应建立针对农业生产的突发应急预案和专项补贴资金,根据受灾情况和区域给予种粮农民适当补贴,稳定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由于天气的影响,2012年玉米上市后因水分较大,烘干后热损伤粒超标,影响国家临储玉米收购质价政策的执行,导致农民手中40%的余粮未能销售;水稻因水分较大产生黄粒米,目前农民手中仍有20%的水稻有微黄或水黄,超出国家质量标准未能销售。政策性粮食质量标准调整不及时,使收储企业不能超标执行,影响市场粮食流通进度,农民粮食存在降价风险。李忠军还建议,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出台后,逢特殊灾害年份应及时调整收购质量标准。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