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王子晗:我与《萧红》五年纪
2013-03-11 16:50:03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子晗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2013年3月8日,电影《萧红》在全国公映,因为萧红特殊的人生经历,一时间媒体哗然,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上,《萧红》成为了人们的热议话题。

  萧红原名张乃莹,生于哈尔滨市的呼兰河畔,在民国时期与张爱玲、吕碧城、石评梅并称为“四大才女”,有“文学洛神”之称。萧红23岁时写下了传世作品《生死场》,离世时年仅31岁,她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凄美哀婉,令人无限感慨,而她坚毅的文字、内心的追求、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让这位优秀女作家传世留芳。著名导演霍建起,主演小宋佳、黄觉用唯美的画面和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了萧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颠沛流离的生命历程,还原了一个最真实、最饱满、最富有个性的萧红形象,业界人士认为电影《萧红》是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片,但也颇有微词,争议不断。

电影《萧红》剧照。

  2010年,我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官方《萧红》电影剧本论证会;2011年,我参加了《萧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机仪式;2012年,我在北京参加了《萧红》首映式,直至2013年《萧红》在全国公映,我目睹了《萧红》筹资、拍摄、进入院线的全过程。哈尔滨人对萧红大多有着特殊的感情,我也不例外。作为萧红的文学爱好者,很愿意与大家一起学习和讨论萧红。

  一、缘起《萧红》

  2008年,一个下着大雨的中午,我接到了一个电话,《萧红》的编剧乙福海老师约我见面,说要聊聊萧红。那天,我们聊得十分投机,短短几句寒暄,便直接切入主题。乙老师正在写一部以萧红为蓝本的电影剧本,他觉得我身上带着一些类似萧红的叛逆性格,想让我参与萧红的剧本,主要是萧红的青年时代。

  当时我拜读了乙老师完成的《萧红》电影剧本第一稿,很棒。剧本大致是这样一个脉络:萧红不顾父亲反对,离家出走,逃婚至哈尔滨,被未婚夫抛弃在旅馆抵债。她写信给当地报馆求助,结识青年作家萧军,二人一见钟情,互相爱慕。二萧联袂闯天下,萧红迈入文坛,并称“小小红军”。二萧因参与“反满抗日”活动和出版合集《跋涉》被伪满通缉,无奈只好逃亡。逃至上海后,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出版,二萧成为上海一对引人注目的青年作家。他们的生活好转了,萧红却陷入了新的烦恼。萧军出轨使他们的感情出现危机。又一次逃亡时,萧红离开了萧军。与萧军分开后,萧红又遇到了作家端木蕻良,两人流落到香港。年仅31岁的萧红,因病去世在被日军占领的香港浅水湾。这部剧本内涵丰富,既体现了中华儿女在日本侵略者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很好地展现了萧红凄美的感情生活和创作轨迹,非常难得的构思。

电影《萧红》主创人员。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虽然从小在哈尔滨长大,但当时24岁的我,对萧红的了解相当表面,只知道萧红一生都在狂热地追求自己的理想,10年时间,萧红颠沛流离,她居住过很多个城市,居住最长时间的上海,也不过半年,她一直坚持顽强的求索。那时,我不懂萧红一生那么狂热的追求,到底在追求什么?之于《萧红》的电影剧本,我很想试试,但在影视圈,“试试”这个词还是少说为好,不说最好。转天,我便捧起萧红的著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阅读。


 

  看罢《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我对萧红有了新的认识。萧红用血和泪描写了《生死场》中饱受磨难的老妇人王婆、命运悲惨的贫家少女金枝、惨无人睹的少妇月英、还有《呼兰河里》被摧残致死的小团圆媳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不断地撞击我的心灵,令我陷入深思。上世纪30年代,“五四”大潮已落,但当时青年人的思想已经觉醒,萧红已经是一个读过易卜生的《娜拉》和鲁迅的《伤逝》的进步青年,所以,这两部在我心中悲情到极致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她的爱国情怀,她的勇敢、她的坚强和她的独特魅力。她是一位用生命和热血写作的作家,在黑暗的时代,她是思想的先行者,她有着崇尚浪漫自由的心,也有着对底层人物的悲悯和同情,她为他们疗伤,为他们呐喊,为他们超度亡灵,她的作品传递出一股无法言喻力量,她的文字画面感极强,字里行间的表达是具象且立体的景象,每一段文字都好似一幅绘画作品,我想,萧红本就有学习绘画的经历,在创作中一定是相互作用的。这在晚于《生死场》完成的《呼兰河传》中有着更深一层的表现,我仿佛听到她灵魂深处的呐喊。应该说,萧红的善和爱、悲悯和同情是广泛的,而且她将对旧时代传统文化的专制及社会不公的批判连在一起,展示出一种人性的深度。

  2009年的夏天,乙老师在北京找到我和另外几位青年编剧再次讨论《萧红》的剧本,因为我做了功课,心中有了底数。谈论时,有人提出,萧红是饱受争议的人物,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几十本记录萧红的书籍,而萧红却迟迟没有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原因。萧红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人,但她的人生经历也让很多人觉得无法接受。而我,则感觉无从下笔。因为了解了萧红,心里产生了十足的敬畏,我真的不敢触摸萧红那伤痕累累的心境,更害怕打扰她在天堂中不安的灵魂,这也是我打退堂鼓的主要原因,最终放弃了与乙老师合作《萧红》的机会。

  乙老师说,评价萧红“越轨的爱情,叛逆的人生”是停留于表面的,萧红的一生是寻求真爱和自由的一生。萧红的作品多是回忆式的、自传体式的,我们能感受到她对故乡的热爱,对爱和自由的向往。写《萧红》这部剧本,重要目的就是让大家重新认识萧红,正确评价萧红,我们的讨论重点是不回避大家不能接受的东西,我们要通过萧红的传奇经历,再现一个伟大、真实、纯粹的萧红。之后,乙老师走访了多位研究萧红的学者,采访考察收集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并且得到了萧红侄子张抗的支持,正式完成了《萧红》的电影剧本,并获得了“夏衍文学奖”优秀电影剧本奖。中国著名编剧苏小卫老师加入了《萧红》的编剧工作,《萧红》剧本中的人物语言经过小卫老师的悉心调整,非常精准且富有诗意,更加突出了萧红追求真爱与自由的鲜明主题,《萧红》剧本得以提升。

  二、“所有男人都会爱上她”

  《萧红》在宣发中有这么一句话——所有男人都会爱上她,这句话在微博上颇有争议。实际上,在萧红的一生中,为什么那么多走近她的男人都会爱上他,对我来说也曾经是个谜。

  我非常欣赏电影结尾处端木蕻良和骆宾基的精彩独白。

  端木蕻良:为什么所有走近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哪怕她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

  骆宾基:她是一种很强大的真实,她裸露着,不是身体而是灵魂,她让男人看到他们自己,她的爱让她爱的男人变得强大起来,骄傲起来,随心所欲起来。

  萧军,他是萧红的生命中必须要提到的男人。萧红最初认识萧军时,萧红的未婚夫欠钱跑了,父亲又将萧红逐出家门,怀着身孕的萧红奄奄一息,当年哈尔滨爆发了特大洪水,在这场洪水中,萧军解救了萧红,萧红爱上了萧军,他们开始了一段传奇的爱情之旅。萧红与萧军在一起六年,这六年是萧红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最美好的爱情之后便是最冰冷的伤害,名气的到来,也带来了萧军地出轨,萧红也许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当初那个不顾自己救她于洪水之中的男人,可以这么轻易地淡忘他的诺言,萧红前未婚夫的孩子,因为无力抚养而送于他人,萧红与萧军的孩子,因为颠沛流离,不幸夭折。萧红说过,萧军对女人,很会划根火柴,燃烧了自己,让女人感动,又善于当着这个女人的面再划另一根火柴,照亮另一个女人。即使二萧分手,萧军仍然真诚地对萧红说,只要你坚持写作,你的作品我都喜欢。只是,这句话对于萧红是那样的无力。

  你的作品我都喜欢,这其实是当今萧红文学爱好者的共同心声。2010年,电影《萧红》正式立项,黑龙江方面先后接洽了许鞍华、刘伟强等香港著名导演,包括华谊兄弟在内的多家国内顶级影视公司均有意投资制作这部电影,后来经过诸多方面的权衡,最终黑龙江方面决定和北京唐德国际传媒集团合作拍摄《萧红》。唐德国际传媒集团董事长吴宏亮是影视圈内的资深制片人和出品人,先后拍摄过《汉武大帝》和《胭脂雪》等十几部影视作品,因为他也是萧红文学爱好者之一,故对《萧红》剧本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想拍一部经典的人物传记片,像萧红的作品一样流传下来,他认为能拍好《萧红》的导演,唯有李安和霍建起。考虑到投资等诸多因素,导演霍建起可能更为适合,霍导曾经在黑龙江佳木斯下乡,也有过在黑龙江生活的经历,对黑龙江存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也想为萧红做点什么。霍导在哈尔滨拍摄过《情人结》,人物传记片《秋之白华》也到过哈尔滨取景,他的作品以唯美见长,刻画人物非常细腻,在艺术的把握上有着很高的造诣,对萧红文学也有着深深的热爱。

  为什么所有男人在走近萧红的时候都会爱上她?此时此刻,我愈加懂了。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人们是多么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这位极富才情的女性,身患重病时,哪怕坐不起来了,也依然伏在枕边上继续着《呼兰河传》的创作,直至香港的上空炮弹横飞,她依然在创作着生命中最后的文字——《寄东北流亡者》。萧红对家乡的情怀和眷恋暗藏心底,心中无时无刻怀揣着对同胞的悲悯和同情,纵使死亡临近,生命奄奄一息。

  当萧红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男人,骆宾基离开她出去找火柴的时候,小宋佳演活了萧红眼睛里的情愫,对于生活的坚强,对于死亡的挣扎,萧红是细腻的,又是有力量的,《生死场》如是,《呼兰河传》如是,此时的萧红如是。

  很多人推崇张爱玲,对同为民国才女的萧红却并不十分了解,我希望《萧红》这部电影能带来一些改变,这是所有《萧红》参与者包含真诚为萧红送上的最崇高敬意,也是最深的怀念。萧红的文笔确不如张爱玲那般精致,但萧红关注的是人类,关注的是最普世的价值观,这是张爱玲看似充满沧桑感的情怀无法比拟的,琐碎一旦积少成多,在这个世俗的世界,难免变得虚无缥缈,随风而逝。我无意贬低张爱玲,只是萧红的文字可以带给我更多。

  霍导的《萧红》带着我回到了民国,回到了萧红的身边,我甚至可以感受到萧红的一颦一笑,萧红的呼吸,我忽然之间很心疼萧红,在她才情的背后,无尽的忧伤和悲情蔓延不止,令人感伤。某一刻,我也想和萧红一样,化为一只飞蛾扑向火中,只为心中追寻的那一抹光明。

  三、萧红精神回家了

  2013年3月6日,在哈尔滨万达影城举行的《萧红》首映礼,身为哈尔滨人的小宋佳非常高兴,带着《萧红》回家,她认为更多的是责任。小宋佳说:“萧红在31岁时去世,而自己在31岁时接拍了这部电影,我为这个女人而感动,是她的强大和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了我,为她做些事情,带她回家,觉得自己很幸福”。

  记得2011年,我和乙老师去《萧红》剧组探班,正赶上演员定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小宋佳,我的第一感觉是,她就是萧红。小宋佳是一位优秀的演员,这一点无可厚非,她是哈尔滨长大的姑娘,又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四年,萧红也是从哈尔滨辗转到上海,她们有着相似的经历,家乡人演家乡人,再合适不过了。

  《萧红》的拍摄周期很短,霍导的要求又是相当的高,难度着实不小。而在拍摄过程又是不乏艰难险阻,无论是浸泡在1米多深的冷水中,在爆点附近奋不顾身的完成表演,还是在哈尔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下爆发出激情的火花,小宋佳和其他所有演员以其高度的敬业精神感动了所有人,我为他们鼓掌!

  2012年5月24日,《萧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映,电影结束的那一刻,很多人泪流满面,哭得最伤心的就是小宋佳,听说,她为了演好萧红几经崩溃。当晚,我发了一条微博,内容大致是,小宋佳接近完美的诠释了萧红这个角色,大赞《萧红》!小宋佳转发说,为了萧红。是啊,为了家乡的萧红,我们都应该为萧红做点什么。

  如今,《萧红》公映了,前有票房后劲十足的《西游降魔篇》和好莱坞批片《逆世界》抢占院线,后有《虎胆龙威5》这样的好莱坞大制作虎视眈眈,但《萧红》不服输,《萧红》的票房依然值得期待。在哈尔滨,龙广作为投资主体之一,倾注全力策划宣发,省市委宣传部积极支持,省市各家媒体全方位报道,微博不停地转发,哈尔滨本地多家影院爆满,一票难求。

  有朋友问我,这毕竟不是我自己编剧的电影,为什么对《萧红》的宣发不遗余力?我不敢轻言,因为我敬重萧红,敬重唐德国际传媒集团的制作团队,我被唐德人一心想做好电影,哪怕市场不达预期也无怨无悔的胸怀而感动,因为我也是电影人,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电影梦。

  五年的时光,五年的汗水,五年的期待,换来这一刻光荣绽放。

  《萧红》好运!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