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4日讯 “世界睡眠日”是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于2001年发起的一项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之所以定在3月21日,是因为太阳在这天正好照在赤道上,南北半球白昼与黑夜相等。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将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
都市人群高发睡眠障碍疾病 IT从业者编辑上榜。(资料图)
2013年“3·21”世界睡眠日的中国主题定为“关注睡眠关爱心脏”。据有关资料介绍,与水相比,人类对睡眠的依赖性更强,一个人只喝水不进食可以存活7天,而不睡眠只能存活4天。
虽因个体差异,无法对睡眠时间做一个硬性限定,但研究睡眠的学者发现,每晚平均睡7-8小时的人寿命最长;睡眠不到4小时的人,死亡率是前者的2倍;每晚睡眠10小时以上的人,有80%可能短命。当然,一个人的睡眠到底需要多长时间,主要取决于醒来后的精神状态如何。如果精神很好,不感疲倦;头脑清醒,不感头晕;吃饭很香,不是食欲不振。这就说明睡够了,睡好了。
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
400门诊患者中7成睡眠有问题
医大二院神经内科每天的门诊量在400人次左右,其中近7成的患者存在睡眠问题。患者们对病症的叙述如出一辙:“睡不着觉!”来看病的孩子中,有的精神萎靡得让人心疼。
资料图
“睡不着觉”,医学上归为睡眠障碍,而失眠只是睡眠障碍的一种表现。
睡眠对人体非常重要,能让人体功能得到恢复、整合,其作用仅次于心跳和呼吸。长期失眠,往往反应在人的情绪上,会有抑郁、焦虑、浑身不舒服的现象出现。
说到人的睡眠,我们先要了解一个词:递质。人体内神经与神经之间的传导所需要的化学物质,在医学上称为“递质”,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都属于“递质”,是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
哈医大二院神经内科三病房主任付锦是这样解释人的睡眠的:与维持正常睡眠的解剖结构破坏和神经递质分泌异常有关,下丘脑,脑干的网状结构就是重要的睡眠的调节中枢,让人有睡和醒的意识。所涉及的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对于有睡眠障碍的人来说,可以通过药物对“递质”和下丘脑中枢的问题进行治疗,从而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轻度的睡眠障碍可以治愈,而较严重的睡眠障碍,通过药物只能起到缓解作用,不能治愈。
两周以上的睡眠障碍应考虑及时就诊治疗
长期患睡眠障碍,将导致人体生理机能紊乱。有为数不少的高血压病人和心脏病患者是由于睡眠不好引起的。失眠对健康的伤害是多方面的,不容忽视。轻微或偶发性的短暂失眠,对工作或学业并不会造成明显影响,而当睡眠严重不足时,会使血管硬化使一些器官的功能发生障碍,还有可能诱发精神错乱等。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质量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包括失眠(入睡困难、过度清醒、早醒)、睡眠倒错(白天长睡不起,夜间通宵不眠)、嗜睡(多为药物所致,终日昏昏欲睡)、梦游(夜间睡眠中起床活动)。除了心理因素,所有的疾病都会造成睡眠障碍,只是程度不同,如感冒咳嗽,夜晚便难睡好。
影响睡眠的内因主要来自遗传因素,人体内的结构、递质都受遗传因素的很大影响。而影响睡眠的外因则各种各样。付主任说,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每天睡多长时间的觉也会有差异,但无论是多梦、说梦话还是入睡难、早起等症状,都要以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生活为标准。如果出现睡眠障碍在2周以上,建议大家应到医院就诊。
“很多人认为,晚上睡不着可以白天补回来,这种做法可取吗?”对于记者的提问,付主任认为,人体内的规律与大自然的规律是相同的,人类也要遵循昼夜、四季的规律。“年轻时熬夜或许不会觉得不妥,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付主任告诉记者,晚上睡不好,白天补觉的办法在短期内可以,但长期就会打破自然规律,使人体出现紊乱。
睡眠障碍中失眠问题最为普遍。国外调查显示,有10%-49%的人患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10%-20%为慢性失眠或严重失眠。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研究发现,睡眠困难的病人中,只有6%专门为睡眠问题就诊过,70%的病人根本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很多中国人的思想里,睡眠根本不是个问题。
有关失眠的关键问题
问:失眠如何治疗?
答:短期失眠属正常,只要适当调整就可以恢复。如果是长期失眠,要引起注意,它会导致幻视、免疫功能、记忆力下降等,女性还会导致皮肤干燥,月经失调。这类患者要注意生活和心理上的自我调整,不要过分依赖药物,应改善生活习惯,减轻心理压力。可以在睡前喝一杯牛奶、洗热水澡或者散散步等。疾病引发的长期失眠,则要及时求医。
问:能否长期靠吃安眠药辅助睡眠?
答:不可以。严重失眠患者必须到医院就医,最好在医嘱下适量服用安眠药进行缓解,但主要还靠自身的调节,而非长期药物治疗。长期服用安眠药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依赖性,而且还会导致次日头晕、头痛、记忆力损伤等,很久才能恢复过来。
支招
缓解失眠的几个小方法
1、按压心包经:
循着双侧上臂内侧中线,由上向下按压,痛点再重点按压,每日1—2次。
2、睡前搓涌泉穴:
于每日临睡前取仰卧位,微屈小腿,以两足心紧贴床面,做上下摩擦动作,每日30次。
3、揉捻耳垂:
双手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双侧耳垂部位,轻轻地捻揉,使之产生酸胀和疼痛的感觉,揉捻约2分钟。
4、梳头法:
用指叩法,双手弯曲,除拇指外,余四指垂直叩击头皮,方向为前发际、头顶、后头、项部,左中右三行。每天3—5次,每次至少五分钟。也可用梳子,方法同前,治疗失眠。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针灸科黄秋贤主任、山东省阳信县国土资源局邱海昌、安徽省淮北市纺织一厂幼儿园赵燕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