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4月18日讯 1983年4月17日15时许,哈尔滨市区内消防警笛声大作,全城消防官兵全部出动奔赴哈尔滨市道里区河图街34号大院进行灭火救援。熊熊燃烧的大火映红了大半个城市,次日清晨燃烧产生的烟尘已遮天蔽日。持续11个小时、延烧5条街道、烧毁房屋215栋、9人被烧死、10人被烧伤、758户2856人受灾、经济损失780万元……这起震惊全国的特大火灾,火灾燃烧面积之大,烧毁建筑之多,受灾居民之众,造成损失之巨,创哈尔滨建市以来之最,而大火的起因仅仅是由于一户居民在大风天用火不当。

“4·17”大火亲历者姜彦芳指着这栋小楼说:“这里就是当年的起火点。”
30年后的今天,经历过这场火灾的人,有的已离开尘世,有的步入暮年,然而他们对于这场火灾的记忆却没有改变。
“4·17”,在哈尔滨人心里已成为大火的代名词。在那场大火发生三十周年之际,记者走进火灾发生地,回访当年火灾亲历者,为的是不敢忘却的记忆。
姜彦芳痛失好友
整齐的楼房,整洁的庭院,居民们在院中悠闲的健身、聊天,好一派祥和的市井景象。“这就是当年‘4·17’大火的发生地,如今已更名为哈药路370号大院。”如果不是哈尔滨市道里区正阳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山军的提醒,记者很难相信眼前所看到的场景,因为在庭院中火灾的痕迹荡然无存。“这个院内居住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当年在火灾中受灾的回迁户,很多人对那场火灾的记忆都十分深刻。”山军说。
得知记者要采访当年的“4·17”大火,正在院子里散步的姜彦芳十分激动,“别看我年纪大了,但对于那场火灾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姜彦芳今年已经78岁,30年前的4月17日15时,他正在单位加班。“那天风很大,还记得我在去单位的路上,自行车被风吹的根本就骑不动,只能下来推。刚到单位没多久,便听说家属区着火了。”姜彦芳来不及多想便匆匆赶回家中,出了单位门便发现家的方向已经是火光冲天,单位到家只有不到10分钟的路程,可当他赶到家时,整个大院已经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
“看到这个场景,我当时就懵了,想要上楼抢救些财物根本来不及,几十米外都会觉得被大火烤着,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火将楼房吞噬。”回想起当年的场景,姜彦芳说,只能用“后怕”来形容,“由于风大,大火很快蔓延,不到几分钟的功夫,临近几条街路也变成了火海,现场警报声、哭喊声、尖叫声夹杂在一起,现在回想起来仿佛是一场‘噩梦’。”
指着院子中间的一处黄色二层小楼,姜彦芳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当年的起火点。”由于没有煤气、供暖设施,当时大院的居民靠劈柈子烧煤取暖做饭,而这栋二层小楼所在的位置就是当时大院居民用来存放木板、煤球用的板棚子。“按照规定,遇到这样的大风天气,是要停止生活用火的,但是当时人们的防火意识太差了,还在板棚边上点火,终于酿成大祸。”在这场火灾中,姜彦芳不仅家当被烧光,一位要好的朋友还在火灾中丧生。“这真是水火无情啊。”姜彦芳感慨道。
张凤霞心有余悸
同住在哈药路370号大院的张凤霞也是“4·17”大火的亲历者。现在在张凤霞的家中逃生绳、灭火器等家庭常用消防器材一应俱全。“防患于未然。”张凤霞说。“1983年4月17日是星期天,张凤霞,当天和朋友相约去逛街,走到道里区石头道街附近时,突然发现家的方向天空变得一片通红,不时传来的警笛声,“家里不会着火了吧?”张凤霞心中有了不祥的预感。她顾不得逛街,一路小跑奔回家中。当看到所居住的六层楼全部被大火吞噬时,张凤霞大脑一片空白,腿一软险些瘫倒在地,让她焦急的不是家中的财物,而是60岁的老母亲和四岁的侄子。
“我妈妈和孩子还在家里!我妈妈和孩子还在家里!”张凤霞疯了似的要闯消防官兵设立的警戒线。当听说一些居民已经被疏散到江边时,张凤霞又没命的跑向江边寻找。“当时整个人都慌了,双手不停的颤抖着,大声的呼喊着妈妈和小侄子的名字。”张凤霞说,找到母亲和小侄子时已经是一个小时后了,母亲双腿被大火烧出一层水泡。“母亲后来告诉我,当时小侄子在院子里玩,她正在家中睡觉,听到邻居呼喊后,她准备下楼,大火已经在楼梯上蔓延开来。”
虽然三十年已经过去了,然而当回想起这一幕,张凤霞说仍心有余悸。“经历了这场火灾之后,对于用火用电我格外注意,每次外出时都要检查家中的电器、煤气等是否关闭。”张凤霞说。
采访中,一位曾经参加过扑救“4·17”大火消防队员回忆起这场火灾的情景时说:“在火灾扑灭后的第二天早上,所有的哈尔滨市市民在上午9点多钟才看到灰蒙蒙的太阳,因为大面积燃烧产生的烟尘实在是太大了,只能用遮天蔽日来形容。”
“从1984年到现在,道里区正阳河街道办事处每年都会与道里区公安消防大队,在辖区内组织居民参加防火演练,从居民到商户,从社区到驻街单位,大家都会参与到其中。”山军告诉记者。虽然过去了30年,但这场大火的警钟时刻会在耳畔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