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9日讯 新机遇、新思路、新技术、新品种……近年来,佳木斯围绕“农”字大做文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子更是越走越宽广。
从传统模式中跳出来
随着农业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建设步伐加快,我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全国现代农业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标志着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2011年我市提供的商品粮可满足全国13.7亿人口食用一周时间,这样一种换算方法足以说明我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位置。2012年,我市新增大型农机合作社30个,水稻、玉米两大作物播种面积实现“双百攀升”,示范带、示范区、示范田农业现代化水平基本上实现与农垦同步共频,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
田野乡间,一块块“田成方、树成行、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农田向人们展示农业也可以很“精”;葡萄、瓜果、蔬菜唱主角的采摘园、休闲耕作园告诉纷至沓来的游客农业离城市并不远。
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拥有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基地71处,批浸种量达到1.011万吨,500多万亩水田用种实现了统一智能化有氧催芽,芽种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高标准水稻集中育秧小区497处,水稻秧田管理实现了调温、控水自动化。大量工业装备的普遍采用,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提升了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高产稳产性大大增强。
从科技中汲取发展营养
科技在农业中的作用,让人们一次次看到惊喜。将一支粉笔、一张讲台、一位讲师授课的“老路子”变成了与农民互动培训、按农民需要培训的“量体裁衣”式的新模式。借助网络信息平台让农民在家中点击鼠标就知道咋种地。专家与农民随时隔空交流但技术指导却一点不差,这种学习方式深受农民喜爱,掌握起种植技术来也很容易。
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的头脑,就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玉米大垄通透密植、大豆“垄三”栽培以及寒地水稻“三化一管”等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得到了全面普及,“以土定产、以产定肥、以肥保产”的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连年增长,直接推动了农业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了全面积、全作物和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全市农业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成为推动我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撑。
从大农机中翻滚出能量
拖拉机、耕耘机、联合收割机、喷灌设备等各种现代农业生产机器的广泛应用,我市农业耕作已摆脱传统方式,实现了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向以机械作业为主的重大转变。
近年来,随着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组建数量的不断增多,农业机械力量显著增强,截至目前,我市已建设千万元以上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61个,农机总动力已达到345万千瓦,比2006年168.58万千瓦增长176.42万千瓦,增幅达104.6%;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2万台,农机保有量比2006年增长了40843台,增幅达53%;直接带动综合农业机械化程度由2006年的83%增长到91.3%,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在春种、夏管、秋收等关键环节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的人力劳作生产模式将永远成为历史。在去年全市“埋汰秋”里夺丰收的关键时期和今年备春耕时期,现代农业合作社的农机大显身手,让农民尝到了“机械金刚”的威力。
从产业化中强壮筋骨
多年来,我市以规模化生产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牵动,农业产业化体系日臻完善并不断壮大,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1000多户农业加工企业,水稻加工能力达到260万吨,大豆90万吨,玉米80万吨,市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56户,我市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硕果累累。
在农业组织化发展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功不可没。我市培养落实了121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全市近60%的农户,是2006年同期的2倍多,辐射带动农户24.4万户,培育和树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典型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联结市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促进实现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一体化,实现农民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桦川星火水稻合作社的农产品直接进入了大润发、乐天玛特、家乐福等超市,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直接对接,2012年销售大米1.2万吨。桦南鸿源水稻专业合作社依托黑龙江孙斌鸿源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入社会员273人,稻田15000亩,会员年增收200多万元,户均增收7000多元。辐射带动周边30多个水稻专业村、3000多名稻农、18万多亩稻田,年均增产水稻500多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