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3日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着许多挑战,由于工作的常态化和重复性,热情被磨去,难免疲惫厌烦,使职业倦怠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近期,记者采访了市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曹艳萍,她通过对职业倦怠影响和成因分析,提出了减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对策。
表现精神疲惫事业失望成就感降低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职业倦怠最常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即精神疲惫、事业失望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精神疲惫是指因工作高要求而过分消耗个人情感资源,从而丧失工作热情,产生挫败感、紧张感,甚至于恐惧感,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事业失望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成就感降低是指负面评价自己,不能很好地承担现有工作,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产生自卑感甚至离职倾向。
危害工作效率低人际关系紧张伤害身心
影响工作效率。对工作任务产生本能的厌倦,对业务指标缺乏动力;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惫感,对工作的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最终导致其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下降,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职业倦怠使得个体在人际关系上变得疏远,退缩,摩擦增多,情绪充满忧郁和攻击性,对同事不愿理睬,经常觉得自己孤立无援,甚至对待家人也是漠不关心。
造成自我身心的伤害。职业倦怠,除了对工作对象产生不良影响外,实际上也直接困扰着本人,轻则是个体的消极态度和情绪表现明显,重则会因不良心理状态而引起神经衰弱,或者不堪压力而导致精神崩溃,最终直接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到家庭的幸福生活。
诱因压力性格工作环境
压力。压力过大是很多人产生职业怠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也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没有找对工作岗位。由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了赶紧找到一份工作会漫无目的地四处撒网,最后糊里糊涂进入职场工作,根本没思考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等到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发现好像入错了行,这种严重职业错位的情况,长期延续必然会导致职业倦怠。
天生的性格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例如自我评价低、凡事追求完美主义、“工作狂”等性格都容易受到职业倦怠症的折磨。
来自工作内容或职场环境的失衡也会造成职业厌倦感。缺乏工作自主、薪资待遇不合期望、职场的人际关系疏离、和单位的理念不和,都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
措施多管齐下自我调整
改变产生倦怠的应激源。作为上司和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应尽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地施压;尽可能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为员工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使他们的郁闷和疑惑得到及时的排解;同时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调整竞争机制满足大多数员工的成就需要。
其实,告别倦怠的根本还在于自身,即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寄希望于应激源的改变。首先,要认识自我:就是要认清自我价值,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预测自己倦怠的征兆,有了积极的自我认识,才能正视应激情境的客观存在,才能勇于面对各种现象、准确地对待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人和事,才能对可预见的应激进行自我调整,才能不断接受变化的刺激,积极、愉快、主动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走出倦怠。其次,寻求积极的应付方式:当感到压力不断时,可以做一些其他事转移压力,如洗热水澡、听音乐、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等;适当休假几天,外出旅游,亲近自然,新鲜的空气、悦目的景色、鸟虫的鸣叫,将把心头的阴翌一扫而光。
曹主任提醒大家,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是要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来争取必要的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