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4日讯 春天来了,草绿花开,是最美好的季节;然而,“百草发芽,百病发作”,春季也是一年当中气温、气压、气流、湿度等最为变化无常的季节,半数以上的人群在春天会出现种种不适症状,如失眠、疲倦、健忘、情绪低落、好冲动、工作效率降低、睡眠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精神方面的疾病在这个季节很容易被诱发或加重。
市民陈女士每年春季都要请几次病假。立春刚过,她的情绪就和天气一样变得捉摸不透,一会儿叹声叹气,一会潸然泪下;昨晚还喜笑颜开,早上起来就愁眉苦脸。尤其是越接近暮春,情绪越低落。前不久,她闷闷不乐地吃过早饭,突然又不想去上班,而且不经意间说道:“真的不想活了……”家人意识到问题很严重,终于说服她就医。经过医生的诊断,确诊陈女士患上了抑郁症。
这是一种在春季极为高发的心理病症,表现为一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的症候群。有关统计数据表明,抑郁症在春天的自杀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歌星张国荣也正死于十年前的4月1日。本市近期也曾经发生过几起自杀事件,虽然诱因不尽相同,但据资深心理咨询师判断,他们应该患有抑郁症或至少受抑郁情绪困扰。
除了抑郁症,还有慢性疲劳综合征,可表现为困乏、周身不适、情绪低落、压抑郁闷、生活乏味、食欲下降、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爱发脾气、不想上班等症状。市民李女士就是这样。她最近发现自己总是打不起精神,晚上睡不着,早上起床很费劲。看周围的人都不顺眼,很爱发脾气。总和女儿吵架,吵完自己也后悔,但就是控制不住。
为何心理精神类疾病喜欢在春光明媚的时节发作呢?目前,科学已知的是与春季里千变万化的气象因素相关,比如,持续阴雨天,有些心理精神类患者的病情有所反复;又如天气转暖,代谢进入旺盛期,引起人体的一些内环境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从而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另外,春季气压较低,容易引起人脑分泌的激素紊乱,导致神经功能紊乱,体内外失去平衡,加剧心理机能的混乱,出现抑郁、躁狂等症,更严重的可导致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病。
也有研究表明,春风频率过低,极易产生次声波,直接影响人体的神经中枢系统,使人头痛、恶心、烦躁;春风还使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大大减少,使人体化学过程发生变化,在血液中分泌大量的血清素,让人感到紧张、压抑、疲劳,导致精神失常。
因此,对于心理精神类疾病患者,家人要比平时给以更好的照顾和心理安慰,避免刺激性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