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农民于士力和他的文化农庄
2013-05-03 11:17:4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金镒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3日讯 从小木匠到建筑商,从返乡种绿色蔬菜到复制哈埠老建筑,他从双城市五家镇双井村走出,又回到家乡,不断构筑梦想——

  初见47岁的于士力,看起来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木讷、不善言辞。就是这样一个人,用20多年的时间积累了几千万元财富之后,在占地4500亩的农庄里开始构筑一个“文化庄园”,建设着别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与原建筑很相像的“霁虹桥”。

  从小木匠到“包工头”

  于士力出生在双城市五家镇双井村,除了种地,还有一身木匠手艺。1989年他只身来到哈尔滨打工,成了工地上的小木匠。不久后,他随着施工队赴前苏联劳务输出,当时每月可以赚到1000元高薪,这一去就是三年。

  三年后,于士力回到双井村招了几个同乡,用省吃俭用攒下的几万元钱组建了一个装修队,在哈尔滨承揽各种装修工程。

  东北农村满族风貌的泥草房。

  于士力干活不藏心眼、很实在,他的队伍施工质量好、收费低。没过多久,他的施工队伍被一家大型建筑装饰公司看中收入麾下。白天,于士力和工人们一样干活。晚上,于士力上夜大学习工民建专业。三年后,于士力拿到了夜大文凭,施工队伍也壮大到几百人。

  2000年,于士力把干装饰工程赚到的钱全部拿出,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开始从开发商手中承揽商品房建设工程。用于士力的话说,这是他事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拐点。在新的领域里,于士力依然用他勤勉认真的工作态度来对待每项工程,很快在业界获得了良好口碑。之后他在建筑行业越走路越宽,工程一个接一个,财富也随着业务量增长呈几何式上升。

  俄罗斯风格的列宾小镇。

  这个时期是哈尔滨建筑行业与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的阶段,市场对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非常旺盛。于士力通过引进,掌握了多种新型建筑材料的生产加工技术,投入巨额资金成立了新型建筑材料厂。他生产的许多建筑材料,如新型步道板、新型空心砖和新型建筑保温隔热材料,被广泛用于很多市政建设和建筑工程。他的建筑公司全部使用自己工厂生产的建筑材料,进一步扩大了利润、降低了经营风险。

  事业如日中天的于士力并没忘记家乡和乡亲,他把工厂迁到五家镇双井村,并出资修建了双井村通往双城的道路。双井村结束了仅靠农业这个单一产业的历史,大部分村民在农闲时不用出村就有了工作。

  从城市“返回”农村

  农民出身的于士力,对土地一直有着深厚感情。

  按原尺寸仿制的“老哈尔滨火车站”。

  双城是哈尔滨的蔬菜主要供应地,于士力从小就看着农民每年种一季蔬菜,再由蔬菜贩子一车车把菜拉走,或是农民开着农用车把菜拉到哈尔滨去卖。一年一季的蔬菜种植,于士力觉得这极大地浪费了土地资源,而且都集中赶在秋季上市,无法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于士力苦思冥想,要让蔬菜种植变成真正的赚钱行业。他开始做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

  他确定了两个思路,一是不种普通菜,二是在别人种不了菜的时候种菜。在城市的多年打拼,让于士力长了不少见识,他知道现在绿色蔬菜非常受宠。于是,他开始承包土地建设大棚,引进优良蔬菜品种,雇用熟练工人。他还在“反季节”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在菜最少、最贵的时候把菜种出来推向

  市场,从而获得最大利润。

  于士力投入巨资,将1000栋大棚中的300栋改成了温室大棚,这样即使在寒冬,他的农庄也能向市场提供稳定的绿色蔬菜。除了种植绿色蔬菜,他还在温室大棚里种植各类瓜果,这些绿色瓜果不但受到冰城市民青睐,还把远在上海的客户吸引来,他成了上海几家高端超市最北端的瓜果供应商。

  双城市五家镇的农庄一年四季种植绿色蔬菜水果的消息,让很多哈尔滨市民专程驱车到庄园购买绿色蔬菜。在这一拨拨的来客中,于士力又发现了新商机。农庄离哈尔滨市区很近,只有不到一小时的车程,而私家车的普及又让“近郊游”流行起来,在“近郊游”中又以农庄采摘最受欢迎。他马上行动起来,开发近郊旅游,开展采摘项目。

  采摘项目一开,吸引了众多哈尔滨市民前来游玩。看着这些游客,于士力感到必须增加农庄内的服务设施,让游客在这里不但有丰富的采摘活动,还能在这里吃好、休息好。他想到了利用空地建一些房子作为休息区和餐饮区,但修建什么样的房子才能够体现绿色农庄的特色呢?于士力找到一些朋友出主意,有个朋友提醒他,真正有特色的东西就是“正在消失”的东西。

  于士力开始寻找,他发现当时农村的老式泥草房基本已消失殆尽,农民们都住进了清一色的彩钢板屋顶的红砖房。于士力决定,建设一批古老风格的泥草房。他这种“逆天”的风格引起很多人反对,认为这样会损害农庄形象。但于士力坚持认为,有特色的东西才能更体现出农村的特点,让人们能够牢牢记住。由于泥草房消失多年,已经很少有人掌握修建泥草房的手艺了。于士力到处搜寻能工巧匠,终于找到两个修建过泥草房的老人。他聘请这两位老人做技术指导,把自己的施工队叫来施工。尽管如此,泥草房的关键部位还需要这两位老人亲自施工。

  虽然是泥草房,但于士力对它的要求可不低。他说,之所以这样“苛求”,就是因为想做出真正原汁原味的满族风格的泥草房。他苛刻的要求,使看着不起眼的泥草房造价十分高昂,单是在房顶铺草,手工费就达到上万元。

  在于士力的努力下,一座座满族风情的泥草房建成了。在房子周围有一些辘轳水井、石碾子等老物件,一眼看去,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东北农村。除了泥草房,他还着手建一些清末风格的青砖大瓦房。当时正处于双城市的旧城改造时期,很多老建筑将被拆除。得到消息的于士力带人来到拆除现场,把被拆掉的青砖和青瓦等“垃圾”当宝贝一样地搬回农庄,并用这些材料重现老风格的青砖大瓦房。有了这样浓郁的民俗风格,于士力打出了“满族风情游”的牌子,他的农庄成为了哈尔滨周边“近郊游”的重要景点。

  随着游客数量的猛增,于士力在2007年与村民们成立了金满农家旅游专业合作社。这是东北首家、全国第二家旅游农业合作社。

  “复制”老哈尔滨建筑

  合作社的成立,进一步提高了农庄的知名度,游客也随之增多,先前的那些泥草房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增多的游客的需要了,必须增加一些服务设施。

  是继续建造泥草房还是建造其他风格的建筑呢?一条小河上的一座桥的建设,让于士力有了一个大胆想法。

  农庄边缘有一条小河,是当年金国大将金兀术的运粮河。当时需要在这条小河上建一座桥,但建设什么风格的桥让于士力没了主意。一次,在哈尔滨的街道上散步,让他找到了灵感。哈尔滨最有风格的桥应该是建于1926年的霁虹桥,于士力决定在这条小河上“复制”霁虹桥。没过多久,一座与原建筑很相像的“霁虹桥”在金兀术运粮河上出现了:粗壮的栏杆、火车轮式的飞轮、飞轮上的翅膀,都与原建筑十分相像。自从这座桥建成之后,于士力复制哈尔滨老建筑的举动便一发不可收,他像着了魔一样搜集各种哈尔滨老建筑的资料,考虑应该复制哪些最能代表哈尔滨风格的老建筑。

  通过搜集资料,建于1903年的老哈尔滨火车站进入他的视野。这座老火车站因为1909年朝鲜义士安重根在此刺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而闻名世界。由于岁月变迁,这座老火车站已被拆除,留下的只有模糊的图片资料,想要复制重建几乎不可能。于士力到处搜集这座老火车站的图纸,听说最原始的图纸在俄罗斯莫斯科市的建筑博物馆内,他马上飞赴莫斯科,在建筑博物馆内取得了该图纸的复印件。拿到图纸,他马上组织施工,不久后,在农庄内出现了按原哈尔滨老火车站样式1:1比例建造的复制品。除了老火车站,他还找人制作了当年赵一曼烈士领导电车工人罢工的老摩电(有轨电车),还有当年中东铁路宿舍等一大批老式建筑,全部都是1:1的全尺寸复制品。

  于士力“复制”老建筑出了名,一次一位哈尔滨籍的导演无意中发现了这座农庄,认为这是一块取景“宝地”,当即决定把剧组的外景地设在这里。于是,于士力的农庄在演艺界名声大噪,很多剧组慕名而来,先后有《大掌柜》剧组、《晒幸福》剧组、《笑脸》剧组、《浴火危城》剧组、《哈尔滨往事》剧组等多部影视剧组将这座农庄设为外景地。

  于士力的梦想并未止步,他想把这个“文化农庄梦”做得更大,建成一个真正的影视基地。采访即将结束时,于士力向记者透露了他今年的计划:复原一列20世纪初的火车,既有当年的火车头,也有上个世纪初装潢风格的火车车厢,车厢里面装修成集餐饮、住宿、娱乐、酒吧于一体的综合休闲娱乐中心。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