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出“大杨树”记】千余学子乘上“高考专列” 没人想再回来
2013-06-07 15:32:04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赵渤锴 张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7日讯 6月5日14时21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986名学生坐上L7601次高考专列,驶向135公里以外的鄂伦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镇,参加今天开始的高考。

  在这些学生眼中,高考,是乏味的小镇生活的终点。高考过后,他们的人生将有一个崭新的开始。

  但对于需要长久生活在大杨树的人来说,高考专列拉走的是这座小镇最优秀的青年,是这座小镇最后的希望。

  随着煤矿的枯竭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开启,这座曾经的中国第一大镇逐渐衰败。当年涌到此地做生意的外地人走了,留下一个个被蓝色卷帘门锁住的门市房……

  这是个没什么可留恋的家乡。出去了,就没人再回来。

  对他们来说,哈尔滨是个“留得下”的大城市。还未高考,他们已经想到了就业、买房、把爸爸妈妈接到身边;他们早早地从政治课本上知道了所谓的“一线城市的压力”,哈尔滨能够实现他们对于城市生活的梦想,又不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现实压力。

  开往“新生”的列车

  由于高考考点必须设置在旗(县)所在地,大杨树镇没有设置考点的资格,每年高考都有上千名考生需要赶往135公里外的阿里河镇参加高考。

  大杨树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是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大杨树,这个距离哈尔滨632公里的内蒙古小镇,注定和哈尔滨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羁绊。

  对于生活在这个小镇的人来说,高考是一个崭新人生的开始,高考专列是开往“新生”的列车。

  “大杨树到阿里河每天只有一趟火车,发车时间是凌晨4时45分。学生要坐车就得3点多起床,根本休息不好。”曾显军说。从2003年开始,哈尔滨铁路局为这里的学生开通了高考专列。

  那年,刘艳丽作为考生,乘坐第一趟高考专列到阿里河参加高考;2013年,她作为大杨树二中高三(十二)班班主任,再次坐上了高考专列,送自己的第一届毕业生。

  刘艳丽当年考上了北京农学院,2007年毕业后在北京的一家物流公司干了三年。2009年,正是房价最高的时候,打算结婚的刘艳丽和老公挣扎了一段时间后,决定回到家乡,“毕竟压力会小一些”。非师范专业的刘艳丽现考了一个教师资格证,回到母校成为一名政治老师。


  出去了,就不再回来

  小镇孩子,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模糊不清的未来,在他们眼里竟是那样通透。开往“新生”的列车上没有那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有的是已经勾勒出轮廓的未来。

  刘艳丽曾经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最后却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她的学生们已经铁了心不再回来。

  班长黄薇代表全班同学给刘艳丽买了一条裙子,像是诀别的礼物,“以后不知道能不能再见到老师,希望老师每次穿上这条裙子,都能想起我们。”

高考列车上的生日。

抓紧时间再温习一遍。

必胜的信心

  对于黄薇来说,大杨树是个没什么值得留恋的家乡。3.8公里长的“一马路”、大洋商场、左岸咖啡、皇朝KTV,几乎就是这个小镇的全部,“就这么一条像样的路,还坑坑洼洼的,看到那些沙子了吗,都是昨天刚垫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你们来采访。”这就是一个18岁女孩眼中的家乡。

  对于城市生活的渴望,黄薇比自己的老师更加强烈。相比农村孩子,小镇孩子的欲望更加强烈。农村孩子抱着“改变命运”的念头苦读,他们没时间去了解未来的城市生活。黄薇这样的小镇孩子则不同,她有微博,玩微信。网络上,她看得见城市生活的一切;现实里,却怎么也找不到直接的映射。没人能体会这样的纠结。

  相比城市孩子,小镇孩子对未来的设想有着出人意料的理性。黄薇想学金融相关的专业,“好找工作,大小企业都用得着”;她的目标是哈尔滨商业大学,“离家近,压力也没有北京那么大。”

  被掏空的小镇

  作为大杨树二中的办公室主任,曾显军送走了11辆这样的列车。2003年,他为孩子们高兴;2013年,他为这座小镇悲伤。这辆列车承载了孩子们的希望,也拉走了这座小镇最后的希望。

  曾显军1988年从赤峰来到大杨树,那是大杨树辉煌时代的开端,“山上有煤矿,大兴安岭上有采不完的树木”,大量的外地人因此聚集到这个小镇,“到1998年洪水之后,又搬来很多人,人口达到了20万,相当于一个县城了,大杨树也成为中国第一大镇”。

  大杨树的衰落和高考专列开通几乎是同步的,“也就是2003年前后吧,煤矿枯竭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也开始了,采不了煤也砍不了树,挣不着钱,人还不走吗?现在也就12万人吧。”

  没工业、没贸易,能源的枯竭抽走了小镇最后一股生气,而高考列车则像一把小勺,一点点挖空这座小镇的骨肉。“人越来越少了,2003年高考列车送走了1356名学生,今年才986名,以后只会越来越少。”

  没人愿意再回来,即使那些上完大学又回来的孩子,现在也已经后悔了。面对电视台的摄像机,英语老师孟莉微笑着说“能回到母校,为家乡做贡献也挺好的”。可是在私下的谈话里,孟莉的表述有股哀怨的味道:“当年考得不好,不到500分,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如果考上哈师大,应该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吧。”

  希望之地——哈尔滨

  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毕业了之后要去哪?像黄薇、孟莉一样,许多大杨树的孩子把哈尔滨作为自己的“希望之地”。

  门永红老师说,大杨树二中每年有600名左右的考生,大概六分之一都考到了哈尔滨,“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了,要知道孩子们面对的可是全国几百个城市啊。”

  为什么来哈尔滨?因为这里是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下的大城市。

  大杨树隶属呼伦贝尔市,但坐火车却要13个小时才能到达,到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更是需要漫长的44个小时,巨大的空间距离带来的是情感上的疏离。相比之下,10小时车程的哈尔滨显得更加亲近。

  “虽然我们学校也有考上清华、浙大的,那都是论个数的,大部分学生能考上本科就挺好了,哈尔滨的学校是他们能力范围里最好的选择了。”门老师说。

  选择来哈尔滨读书的孩子,一般都会选择在这里生活下来。

  荣未央2008年从大杨树考到了黑龙江科技学院,去年毕业后在哈尔滨找到了工作。“从我来这上学的那天起,我就想好要留在这了。离家比较近,而且生活习惯都差不多,不用花时间去适应。最重要的是压力没那么大嘛。”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关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