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哈市道外区保洁一队的环卫工人,首次利用高压水枪清洗道外二十道街至道外头道街江段的台阶。据介绍,今后他们将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清洗。本报记者 张清云 摄
干净的经纬街本报首席记者 王焱麒 摄
10日9时许,环卫人员在地段街进行水洗作业。 本报首席记者 王焱麒 摄
生活报6月12日讯 这些天,时逢迷人的哈夏,又将迎来哈洽会,乘坐的哥张义伟车的外地客人明显多了起来,很多来自外地的游客坐着他的车望着窗外街路夸道:哈尔滨真干净!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土生土长在哈尔滨市民张义伟感到很有面子,“不光是外地人夸,咱本地人也觉得哈尔滨干净了……”但张义伟有点纳闷儿,为啥白天只看环卫工在路面保洁,地面却比往年干净这么多呢?原来,每日零时起,哈尔滨的环卫工就开始水洗主干街路,替代了从前的干式清扫作业,白天主要捡拾不文明路人随手丢弃的垃圾。现在的哈尔滨,正是靠着这样的清洁和保洁的做法变得干净了。
-白天
座椅栏杆抹布擦坐保洁车捡垃圾
10日8时许,哈市南岗区中山路上的车流川流不息,的哥张义伟对记者说,“你看这路干净儿亮堂儿的,瞅着多舒心。”记者并没发现清扫车辆的踪迹,只是看到有环卫工拖着带滚儿的撮子、手拿扫帚在人行道上保洁。记者沿着中山路,途经红军街、霁虹桥、经纬街、田地街、地段街,一路走来街路都是如此。
9时许,记者在地段街上看到,一辆有着“道里城管”字样的道路清洗专用车停靠在路边,道里区机扫队四分队的杜景伟正拿着水枪冲洗路边石,这块是晚上受照明的影响,未能清理彻底,于是进行二次处理。
记者在街上转了一圈,没看到往年人海战术和暴土扬长式的清扫,身着城管字样的环卫工人,很多人只是拿着一把小扫帚和一块抹布,碰到路灯杆、垃圾箱以及座椅和栏杆擦拭一番。还有一部分环卫工开着保洁小车,拿着大钳子捡拾街路上的零星垃圾,或看哪脏了,进行一个点式突击。
哈尔滨的街路,仅靠保洁就能干净吗?记者从哈市城管局环卫办了解到,原来,街路清洁早在每天凌晨零时起就开始了。
-夜晚
水洗街路一遍吸三遍洗最后吸积水
保洁是让洁净的街面环境保持得更长时间,而清洁却是街路干净的第一道工序。10日,记者从哈市城管局环卫办了解到,从2011年,哈市开始构建机械化清扫保洁作业新格局。全市434条街路约2400余万平方米的作业面积实行了定机械、定路线、定人员进行三时段机械化清扫和适时水冲洗作业。2012年,对三时段机械化清扫和适时水冲洗作业的模式进一步优化,通过开展干扫、冲洒、洗扫、水刷、清理、拣拾、巡回保洁等方式,提高清扫保洁作业质量。今年,哈尔滨的清洁再次加码,实行了三时段水冲洗作业,即7时前,10时后,20时后,一个作业周期3个多小时。
水洗街路是如何清洁街路,达到可以席地而坐的标准呢?在子夜的哈尔滨,一些大型车辆闪着黄灯,发出阵阵轰鸣,却开得很慢,它们就是水洗街路的城管作业车辆。日前,在哈市道里区康安路与新阳路交口,记者登上了刘峰师傅驾驶的编号为道里城管QS105号的扫道车。它们保洁街路的作业程序是先用扫道车吸尘,“这车,只负责扫灰儿。”刘师傅这样介绍。
街路经过第一遍吸尘后,第二遍就是环卫工用水枪冲洗着路边石,第三遍是人工冲洗街路作业。第四遍是机械冲洗街路。最后一项保洁工序是吸纳路面积水。
记者注意到,现在哈尔滨25条无积尘街路已达到了全天循环作业,如中央大街、友谊路、果戈里大街、长江路、和平路、赣水路,都达到了“可席地而坐”的标准。
-监督
分“三时段”机械化清扫
“全时段”监督检查
水洗加保洁,给哈尔滨的街路洁净上了双保险,可如何保证这样的做法能够从每年4月底一直坚持到10月末的不上冻、不降雪季节呢?哈市城管局为了把干净变成常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确保哈尔滨环境卫生达到整体干净和整洁。
据哈市城管局环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日前,哈市环卫办部署开展“三时段”机械清扫保洁作业,下发《哈尔滨市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分级管理规定》,要求主城区城管部门形成网格化的机械作业布局,形成全方位、全覆盖、分时段的卫生环境保洁体系。通过早、中、晚三个时段机械化干扫、洗扫和洒水降尘,提高街路环境质量;通过全方位、全覆盖的卫生环境保洁体系,确保城市卫生环境达到整体干净整洁。
同时,哈尔滨还启动了“全时段”监督检查机制,围绕“三时段”清扫保洁作业,在晨检和日常检查基础上,哈市环卫办还成立2个督导检查组开展“夜查”,每天18时至22时检查晚间时段清扫保洁车辆出勤情况、人员在岗情况、作业质量情况,使街路卫生状况全时段处于监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