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后高考时光精彩各有一派 考生谈怎样度过“最长假期”
2013-06-16 10:48:07 来源:生活报  作者:薛宏莉 李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生活报6月16日讯 听应届往届考生谈怎样度过自己的“最长假期”——

  ●体验派:工地实习提前感受“未来专业”●求技派:学习生活技能为将来做准备

  ●冒险派:徒步旅行和驴友做一回“穷游者” ●助人派:苦寻“接班人”帮贫困女孩补课

  “还记得当年你高考结束后的第一个晚上在干吗?”伴着2013年高考大幕的落下,一条微博被疯狂转发,引发了众多网友对自己当年高考结束后狂欢的回忆。

  其实,“狂欢”何止“第一晚”。高考之后近3个月的“最长假期”里,美美睡上一觉,好好看看NBA总决赛、K歌狂欢吃大餐……不尽相同的狂欢方式,几乎贯穿了很多考生的假期始终。而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另外一群人,他们在用一种看似更另类、更具意义的方式,欢度着他们的这段“特殊假期”。

  端午假期,记者就走近了这样一群“应往届”考生,试图通过他们的讲述,展现出一个七彩的“后高考时光”……

  【体验派】

  工地实习提前感受“未来专业”

  高考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状态都是“睡觉睡到自然醒,唱K唱到喉咙哑”。可是,这样完全放松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我感到愉悦。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发感到无所事事。怎么让自己这段“毫无约束”的假期过得更有意义?我的选择是,社会实践!

  ——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大一学生张成明

  在张成明的记忆里,去年的端午节他过得最HAPPY,刚刚经历完高考,可以和同学、好友通宵达旦地狂欢,没有老师的反对,也没有家长的指责。想唱就唱,想喝就喝,想玩就玩,可以外出旅游,可以通宵看球……这就是他一度认为的高考后最快乐的事儿。可是,完全放松一段时间后,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失去了兴趣,甚至感觉自己这个假期有点儿无所适从。

  “要不你去打打工、搞点儿社会实践什么的?”在父母的建议下,张成明决定给自己找点儿事做。于是,经过一个亲属的介绍,他来到了自己家所在地的一个建筑工地,提前体验一下填报志愿选择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的工作状态。

  在此之前,在张成明的印象里,“土木工程”培养的就是未来的建筑设计师,很有发展前景。“看着电视上那些知名设计师,集聪慧、优秀、高薪于一身,打造出一个个著名建筑,我非常羡慕,梦想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他说,虽然从亲朋好友的口中也知道这个职业非常辛苦,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师必须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但是实习时看到的“苦”还是让他有点儿始料未及。

  进入工地后,张成明最先被安排在力工的岗位上体验生活,“记得头三天回家的时候,累得我一动不想动,就想躺在床上睡觉”。后来,他又跟着技术人员学习放线、现场管理等工作,虽然没有之前辛苦,但是每天的工作量仍然很大。这期间,张成明还遇到了一个“槛”,就是看图纸。密密麻麻的数字、黑白间隔的阴影,让他一脸茫然,可是放线员告诉他,放线时依据的恰恰就是图纸,目的是将图纸上设计的建筑物的平面位置、形状和高程标定在施工现场的地面上,并在施工过程中指导施工,使工程严格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建设。也就是说,放线不仅是工程建设的基础,还是工程质量的关键。“就是因为那时的不懂,上大一后学习这门功课我才倍加努力。”张成明说,现在想起来,那段工地实习的经历,其实让他在日后的专业学习中受益颇多。

  【怀念派】

  做一份试卷寻找点儿逝去的感觉

  今天距离高考结束已经20天了,离开高考考场之后我做了什么?

  可能是天生没有什么像样的反抗意识,即使是考试前夜我也没有冒出过要把高中教材烧掉的想法,一点儿也没有。但是打心底里我是讨厌它们的,至少在刚刚高考结束的时候我真的这么考虑并深信不疑。

  不过,今天我还是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做了一套文综卷子。没错,是文综卷子。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考试结束后我还会翻教科书,更不用说是做卷子了,高三的卷子永远堆在我的桌角,做也做不完……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一学生孙邦洲

  去年,高考结束一段时间后,考生孙邦洲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他说,那个假期,在经历了考后的放松、填报志愿的焦虑,以及毫无约束的玩乐后,他的感觉是:有时会有一点儿怀念高中紧张而忙碌的生活。“想想高中阶段,整集的电视剧,几乎都与我们无,就连学累了、想放松一下时看上两眼,也不时有父母在身边提醒;周末同学小聚,更是从来不敢想的事情,因为我们几乎都奔波在各类补习和考试的路上;还有看小说,高三生活里的我可能也没有像一些人那般用功专心,一年里看过的课外书甚至可以贡献给班里做一个图书角……然而,当高考之后,不再有约束看课外书时,不知为什么,做起来却和当时的感觉不一样了。”孙邦洲说,可能是对高三的怀念,所以,当整理高考复习材料,一份空白卷子摆在他面前时,他下意识地拿起笔,做了起来……


 

  【冒险派】

  徒步旅行和驴友做一回“穷游者”

  “我的后高考时光”度过得很另类也很有意义,那就是,体验了一把和“穷游者”徒步旅行的滋味。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大一学生徐凯

  深夜,万家灯火熄灭,两顶露营的帐篷里泛出微弱的灯火……在徐凯的QQ相册里有这样一张照片,是他那次徒步旅行拍下的。徐凯解释说,“穷游”就是旅途中尽量不花一分钱,能搭车就搭车,不能搭车就步行;住宿在帐篷里;吃饭向人讨要。那次,他和一个驴友徒步从家乡江苏江阴一路走到了山东日照,驴友是网上征集来的。旅行购买包、鞋、睡袋、帐篷等用具的钱,是徐凯在饭店打工近一个月挣来的。“以前看过一本小说,里边有徒步旅行,觉得很酷、很神秘,所以,高中时我就有了高考之后去徒步旅行的想法。”徐凯说,其实走下来才知道很苦、累得要死。

  让徐凯印象最深的就是出发第一天到餐馆去讨饭。“那个驴友之前已经在‘穷游’了,所以他看似很正常的举动,我却做了好长时间的心里斗争才张开嘴。幸运的是,那天我遇到的那个人特别好,他是一个食客,听说我们是‘穷游者’,不但招呼我们坐下一起吃饭,还要给我们点菜。他说,如果自己儿子要是年龄再大点儿,他一定让儿子和我们一起走,体验一下路上的辛苦。”

  徐凯说,对于他们“穷游”的举动,也有不理解的。“我们在一个当兵人站岗的地方向他们讨水喝时,那个给他们水喝的人就说他们是好日子过得太多了。其实在我看来,‘穷游’不但刺激,而且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勇气。”

  徐凯跟着那位驴友一共同行了6天。快到山东日照时,由于一些小分歧,他和那位驴友分开了。徐凯本打算独自向日照方向前行,但途中遇到大雨,饥寒交迫,当一个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将一碗热乎乎的泡面端给他那一刻,他突然觉得很想家。于是,徐凯搭车来到日照,买了开往老家江阴的车票。

  “虽然没能最终和那位驴友走下去,但是这段徒步之旅还是让我收获颇丰。”徐凯说,正是那次徒步之旅给他的勇气和历练,让他以后遇到很多困难都能克服。

  【踏访派】

  到所录取大学提前一睹大学“芳容”

  很多人都认为,高考之后的那段假期最放松,可以随心所欲地玩耍。其实,在我看来,它绝不仅仅是放松,还是重新上路前的“整装待发”。这是我第一次享受集体生活,所以,除了玩耍放松心情,打工了解社会,我还要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

  ——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张露文

  和张成明的“后高考时光”差不多,张露文也经历了一段从聚会、K歌、出游,到用打工、社会实践的生活。这让她觉得这段高考后的生活过得还算充实。只是,这之后,她还做了一件事儿:提前了解自己所要就读的学校,为大学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那时,张露文从网络、贴吧、人人网上,找了很多关于她即将就读的黑龙江工程学院的介绍,从寝室生活、到学校景观、到社团组织等等,各种资料收集得非常全面。“别看我是哈尔滨人,身边就有很多学府,但是高中忙碌的学习生活让我几乎没有时间踏足大学校园。所以,当期待已久的录取通知书下来后,我第一件事儿便是拉着妈妈来到黑龙江工程学院,一睹大学‘芳容’。”张露文说,在她的想像中,大学是个整洁、宁静的。一栋栋素雅的教学楼,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会不时走出三五成群的学生,他们拿着课本,或嬉闹着,或为一个问题争论着。宿舍和教学楼之间,会偶尔掩映着一个个绿树成荫的小树林或美丽幽静的小花园,有人在这里促膝而谈,有人在这里品味书香。图书馆是一个学校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它总是那样安静,让人身心放松。还有寝室楼下的大爷大妈,说话时总是提着大嗓门……这些想像的图景,在这所校园里,很多都能找到。只是,略有不同的是,宿舍楼下的大爷大妈没有大嗓门,听说她是提前来看看即将就读的大学,对她还很亲热。

  从黑龙江工程学院回来后,张露文还根据网络上“过来人”的建议,给自己拟定了一份入学规划:比如说,入学前要准备些什么?大学期间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想选择哪些自己喜爱的社团?初次过上集体生活,和室友相处要多注意点儿啥等等。张露文回忆说,正是因为当时自己做了充分的准备,她入学后,她很快就适应了大学的集体生活。


 

  【求技派】

  学习生活技能

  为将来做准备

  妈妈对我说,将来一个人在外面闯荡,如果有时间,尽量还是要自己做饭吃。

  ——哈工大大一学生蔡重阳

  无论行走何方,舌尖上总眷恋着“爸爸菜”、“妈妈菜”的味道。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大一学生蔡重阳,江苏南通市人,在高考后的那个暑假,除了做了一份家教工作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陪伴妈妈,并虚心向“妈妈老师”求教做饭技艺,虽然至今厨艺仍“简单粗暴”,但他认为,学习像做饭这样的生活技能对即将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非常有益。

  高考之后,蔡重阳的父母像其他考生的家长那样,既喜悦又有几丝离别的伤感,因为从未离开过的儿子,将一个人背起行囊,远赴哈尔滨求学,“那时,我就想多陪陪妈妈,她做饭的时候,我也跟着她,帮她择菜,切菜,甚至掌大勺,不过,一切都手忙脚乱……而妈妈也说,是时候让我学学该如何做饭了,将来一个人在外面闯荡,如果有时间,尽量还是要自己做饭吃。”

  蔡重阳在此之前从未下过厨,通过跟妈妈学习,他了解了一些技巧和方法,比如切土豆丝,怎样拿刀才能避免切到自己的手,两手该怎样配合才能切得又快又好……看来切菜也和学习相似,除了要多加练习外,还要掌握好的技巧和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再比如,土豆要泡一泡炒出来才会脆,菠菜吃之前要打水焯可去掉草酸,豆角一定要煮得烂烂的否则人吃了会中毒……回想这些,蔡重阳觉得,那些厨房里的知识和自己所学的材料学也异曲同工,不深入了解其特性就无法为人所用。他还认为做饭是一件有趣的事,我爸爸做的菜就比妈妈的好吃,高考之前的营养餐就是由爸爸主灶的,三天两头就给我做红烧鱼吃,那味道哪家饭店也做不出来。”

  日子过得很快,现在的蔡重阳已经离家快1年了,生活能力在大学中受到了检验,而蔡重阳非常适应,因为在高中阶段的那个暑假,他学会了做饭,以及其他一些生活技能。

  【自立派】挣大学学费和生活费

  在这个暑假,大家不妨去福利院、养老院做义工,也可尝试着自己挣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很有意义。——哈尔滨金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大一学生郑慧萍

  哈尔滨金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大一学生郑惠萍,如今是学校学生会的成员之一,并创办了红丝带爱心社,组织同学们义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回顾高考后的那个暑假,郑惠萍记忆深刻,在那个假期,她经常陪同、照顾孤寡老人,家境不错的她,一个月的时间,还做了两份兼职,挣了5000多元钱,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没让家里人掏一分钱。

  郑惠萍说自己去养老院做义工始于上高中的时候,起先是学校组织的,她和同学们陪老人们聊天,给他们唱歌、跳舞,她发现老人们非常开心,其实老人们的所需所求很简单,就是希望有人陪他们多说说话、多聊聊天。从此以后,郑惠萍经常去养老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高考结束后,她去得更勤快。郑惠萍说,与老人在一起也使她开阔了视野,老人们经常讲起各种往事,还告诉她一些书本上所没有的人生经验,所以,在养老院的经历使她的暑期生活很充实。

  郑惠萍发现,很多毕业生在高中的最后一个暑假都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想法,想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大家不妨去福利院、养老院做义工,也可以尝试着打工,自己挣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特别有意义。

  【泡“馆”派】

  这个暑期要在图书馆泡个够

  每天沉浸在书中的故事里,生活天天这样度过该是多么美好!——哈24中学毕业生王尊民

  “高考结束后会做什么?这是很多学生在考前都曾经思考过或者假设过的问题,大家都希望利用这段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畅快淋漓地去读大部头的书。”采访时,哈24中学毕业生王尊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王尊民说自己虽然是理科生,但对文学特别感兴趣,读高中的时候,每天都会抽时间读一些文学作品,但不敢读厚书、大书,因为学习紧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而且当时读文学作品时也带有某种目的,总是喜欢挑着读那些优美且富有哲理的语句,这样读书有益于作文的进步。而现在就不用如此功利了,有充足的时间去读文学书,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王尊民说他特别喜欢泡图书馆,那里的读书氛围比学校还要浓厚,每天带着一个水壶,一支笔,一个本,静静地坐在那里读上一天的书,沉浸在书中的故事里,这样度过该是多么美好。而在这个假期结束之后,还会不会再有这样的读书时间,王尊民说,谁知道呢,不敢肯定……


 

  【助人派】

  苦寻“接班人”帮贫困女孩补课

  她是一个贫困女孩,我从高二时帮她补课,如今我要去外地读书,谁能接替我继续帮助她?——哈三中“尖刀班”毕业生李振轩

  李振轩是哈三中“尖刀班”的学生,何谓“尖刀”,即中考成绩位列全学年排名最靠前的学生,也就是说,李振轩的同学全都是尖子里尖子,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学习紧张感可想而知。而李振轩在高中三年里却利用很多时间做志愿者,并结识了一位贫困女孩,并义务帮她补课长达一年之久。

  李振轩介绍说,贫困女孩现在读初二,家里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他在高二上学期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志愿者活动,了解到这位女孩的情况,就很想帮助她,而帮助她最好的方式就是使她在学业上有所提高和进步。从此,每到周六或周日,李振轩都会风雨无阻地去女孩的家,帮她补习。

  经过补习,女孩的成绩如何呢?李振轩说,成绩提高特别明显,女孩原来的数学成绩只能得60多分,现在已经稳定在90多分。“其实女孩也是我的‘老师’!”李振轩谦虚地说,“为她补课的过程中,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理解、沟通的重要性!最开始为她补课时我有些暴躁,因为无论怎样讲解,女孩还是出错。后来我耐住性子与女孩沟通,发现原来是她的基础不是很牢固,所以很多问题做到中间就卡住了。”找到原因后,李振轩用了很长时间帮她补基础,并发现女孩其实很聪明。

  今年高考结束后,李振轩并不像其他考生那样担心自己的成绩如何,而是非常着急谁能接替他继续为女孩补课,因为他很快就会赴外地求学。李振轩说他打算在母校哈三中寻找一位有爱心的志愿者,接替他继续为女孩补课,更希望“爱心接力”能够在哈三中一届又一届地持续下去,直到女孩考上大学为止。

  采访后记

  有人说,高考后的假期,是学子们求学路上最后真正意义上的假期,对于大多数的男生女生而言,这是一段相对自由与自在的时光,他们暂时远离了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老师与家长也暂时不会左右他们的言行与思想,他们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快乐、美好是这个假期最贴切的标签。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心理学博士、中医心理治疗专家宁式颖认为,这个假期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自由的假期,但于很多男生女生们而言,其实是有“作业”的,或者也是有些微压力的,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思考着人生中的许多问题,像大学的生活,步入社会后的发展,自己的理想,或者人生的未来……自由轻松的外表下其实并不轻松,而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将来都会怀念这个假期。我通常认为这是他们步入社会的真正起始点,而我们成人,能为他们做的就是,为他们带去思想的种子,助他们蓄藏力量,为更高的跳跃做好一切准备……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邵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