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莫让“白色革命”变成“白色污染”
2013-06-25 10:45:44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黄春英 高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6月25日讯 30年前,地膜覆盖技术成为一场引领现代节水农业的“白色革命”。可是如果长期不注意治理,解决不了残膜回收的问题,则可能演变成为恶化农业生态的“白色污染”。

  地膜如果不及时清理就会污染我们的黑土地。

  地膜清理简单随意

  春播时节,记者从哈尔滨市驱车去往肇州县。透过车窗,公路两旁的农田里时常可以看见白花花的塑料薄膜,阳光下远远望去像一条条亮汪汪的小河。

  在肇州县二井镇一片刚刚覆盖上地膜的农田里,农民高海波正忙着给瓜苗浇水。他告诉记者,他种了15亩香瓜,已经种了十多年,每年春天都要用地膜育瓜苗。这地膜能增温、保湿,还能防虫,扣上膜后瓜苗长得好,能出九成苗,不扣膜只能出八成苗。而且扣上膜后香瓜长得快,水分也足。

  秋天的时候这地膜怎么处理,有人来回收吗,是不是可以当废品卖啊?面对记者的疑问高海波轻描淡写地说:“哪有人回收啊,也卖不上几个钱。我们都是自己用耙子搂出来,大块的在地头挖个坑深埋,小块不好捡的,就留在地里,等秋天整地时旋耕机搅碎了再接着种玉米。”

  旁边种豆角的农民刘凤华告诉记者,在地里收拾地膜的活是又脏又累,而且特别需要时间和耐心,所以很难一点都不剩。收回的地膜也都破碎得不能再用了,大块的烧了,小块的就堆在地头,风一刮就飞走了。

  记者从肇州县农机局了解到,由于大多数人只重视使用地膜,并不在意清理地膜,因此现在肇州县有15台用于地膜覆盖的覆膜机,而用来收捡地膜的拾膜机却只有1台。很多人认为花钱用拾膜机收拾地膜不值得,都是靠人工简单地清理一下。

  地膜覆盖在我省的西部地区已得到广泛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位。近年来,我国地膜应用量基本保持在100万吨以上,年覆盖面积超过两亿亩。有专家指出,按照每年地膜残留量占使用量的20%估算,意味着每年农田中要新增20万吨残膜。虽然我省还算不上地膜覆盖大省,但近几年地膜使用量也在逐年递增。目前,我省地膜使用量已超过3万吨,地膜覆盖面积接近500万亩。据估算,我省地膜残留量也在10%左右。

  环保地膜推广遇难

  既然塑料地膜难回收,残留在土地中又容易造成污染,是不是可以推广使用生物降解地膜,也就是所谓的环保地膜呢?

  环保地膜的主要原料是生物降解母料与塑料粒子母料混合生产而成。又分为玉米淀汾基生物降解地膜与马铃薯淀汾基生物降解地膜,生物降解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对降解地膜的作用而达到的降解。用过一季后,就可以通过降解又“融化”进土地里。而普通的塑料地膜如果通过土地吸收要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这种环保产品却因为技术和价格原因遭遇推广难题:肇州县农资经销商张金华告诉记者,她卖了很多年农资,每年春天都能卖出四五吨地膜。地膜厚度有0.008mm和0.007mm两种。一般厚的用来种瓜果蔬菜,薄的用来种玉米。两年前她曾试着卖过环保地膜,但卖不动。因为不仅它的价格是塑料地膜的两倍,质量还不可靠。有的农民嫌它贵,有的农民说它用不住。所以从那以后她再也没卖过环保地膜,也极少有这样的买主。

  据了解,目前,日本和欧美等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并且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但由于其成本比普通的塑料地膜高出很多,因此还不能大量进入市场。在我国生物降解地膜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短时间内也不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地膜越薄回收越难

  近两年,我省很多地方都实施了玉米膜下滴灌技术项目。谈到这项技术与地膜的关系,大庆市水务局局长杨树义说,今年,大庆市玉米膜下滴灌种植面积达到了33万亩。可以肯定的是,膜下滴灌是一项节水增粮的好技术,有着节水、节能、增产、投入少等诸多好处。这项技术能够抢积温200度,进而缩短作物生长期,提高品质,使玉米实现高产。对比测算,采用膜下滴灌能使玉米增产50%以上。

  现在这项技术的难点是使用的地膜比较薄,虽然目前我们使用的地膜厚度都是0.008mm的,符合国家的地膜标准,但在实际生产中仍然因为薄而容易破碎,难以清理。清理地膜费时费力,而且回收地膜的很少,即使有回收的价格也极便宜,农民当然没有清理地膜的积极性。

  据了解,地膜回收率与地膜厚度有直接关系,地膜越厚,就越结实,越好回收;地膜越薄,越容易破碎,也就越难回收。在我省,种植瓜果蔬菜的地膜因为比较厚,回收率就比较高。记者在肇州县的一片西瓜地里采访时发现,即使目测,也能看出这里用的地膜明显厚一点。一位赵姓瓜农告诉记者,他已经种了七八年西瓜,今年又种了20亩。仅购买这些地膜就花了六七千元,秋天大多数都收回来卖了,虽然只卖了几百元钱,但总比扔了强。

  我国的地膜厚度国家标准,即0.008mm的地膜厚度是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而且允许上下0.003mm的浮动范围。由于当时污染状况还没有显现,这种厚度的地膜可以在增温保墒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造价,利于推广增收。但这种比较薄的地膜在风噬日晒之下、在农作物枝繁叶茂时,特别容易破碎,使清理回收难上加难。那些多年来埋入地下的残膜碎屑,更是没有办法清理,将成为农田的永久垃圾。

  地膜覆盖谨慎使用

  在残留地膜回收利用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生物降解地膜没有广泛应用的当前,应谨慎使用地膜,地膜覆盖技术应当仅用于蔬菜和花卉等经济作物,当前先不宜在大田粮食作物生产中使用。采访中众多专家纷纷呼吁。

  杨树义认为,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使用的地膜产品厚度一般在0.015~0.02mm之间,而且韧性好,在农作物收获之后,都可以进行完整彻底的回收。因此,基本不存在地膜残留导致的白色污染问题。所以我们也应该将农用地膜厚度的最低标准提高到0.01mm以上。只要适当增加地膜厚度,令其方便回收,且回收后仍有再生利用价值,地膜就可以顺利进入回收再利用的循环链条中。

  作为我省保护性耕作首席专家、省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任晓东关注地膜问题多年。令他最为忧虑的是,残留地膜对我们宝贵的黑土地的影响。

  任晓东认为,地膜覆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农业技术,它对农作物的增产作用十分明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地膜残留对土地的危害是长期的、致命的,而且目前有愈演愈烈之势。现在,地膜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像新疆、甘肃的一些地方污染已经非常严重,在不少地方,多年来埋在地下的残膜已经逼得农民不得不在“垃圾堆里种庄稼”。在这些地区如果不清除和治理残膜,已无法继续正常的农业生产了。

  目前,我省西部的齐齐哈尔、大庆等地是应用地膜技术最多的地区,这些地区土壤地力本身就很差,且常年干旱少雨,大量的残膜会加重土壤的退化,因此,应尽早防治地膜污染,保护我们的黑土地,使粮食增收这一短期利益和保护耕地的长期利益协调发展。

  记者手记

  避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

  地膜覆盖技术是一项好技术,因此它在最初带给我们惊喜时被称为“白色革命”。如今,“白色革命”正在演变为“白色污染”,成为农田的一项新公害,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将这项技术用好。

  虽然现在这种“白色污染”在我省并不严重,它对我省耕地的损害暂时还不明显,但它在我国西部地区造成的危害已足够警醒我们,当前应未雨绸缪,及早进行地膜残留污染的防治工作,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应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才去想办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我们应该在追求粮食产量的同时,善待现有耕地,尤其是我省宝贵的黑土地。国家规定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可逾越,而我们在保证耕地数量的同时,更应保护它的质量。如果耕地质量下降,以至于无法耕种,那么仅有数量已没有意义。

  生态环境优越,土地质量好,是我省最大的资源。只有保护好这个资源,我们才有长治久安的粮食安全,才有优质优价的绿色食品。

  所以我们在推广农机新技术过程中,既要追求粮食增产的现在,也要努力拥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责任编辑:强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