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日讯 (记者 张锐) 目前全球存在着对汉语的强劲需求,汉语的文化魅力自不待言,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亲密接触”日益频繁,汉语的实用价值也为越来越多的“老外”所重视,全世界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而我国小语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储备并不多,可派出的汉语教师也极为有限。“80后”这群年轻的志愿者们便挑起了传播中华文化的大梁。
严天时手把手教学生们写书法。照片由严天时提供
严天时,一个乐观、开朗、独立的“80后”男孩,一个人承担起了在卡尔洛瓦茨语言高中的汉语推广传播工作。回忆起去国外支教的经历,严天时用了几个词来形容在塞尔维亚一年的的生活。
幸运
初试、复试、面试、培训中的各种考试……从报名参加选拔开始,直到奔往赴任国,层层筛选,想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真的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一般。严天时回忆起当初参加志愿者选拔时说,“当初在北京参加面试的时候,自己特别的与众不同,牛仔裤、运动鞋,一副学生的打扮,而其他1000余人无论男女都是一身职业装,我的心里就一直在想,自己的穿着会不会给面试官留下不太重视这次面试的印象?工作人员一句‘你怎么穿这样来了?’我的心里一下子没了底,觉得可能没有希望了。可是7月份的时候,我却收到了国家汉办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通知我考上了!”
当初真的没想过能够考上汉语教师志愿者,优秀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后来参加了集训,期间又进行了很多次的筛选,“我很幸运能够留到最后!”严天时感慨地说。
狼狈
踏上飞往塞尔维亚的飞机,对未来一年异国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妙……可是就在法兰克福转机的时候,自己却赶上了德国大罢工,一切处于瘫痪状态。最后凌晨2点45分到达了塞尔维亚,晚到了13个多小时,更不幸的是所有的托运行李都丢了。
由于严天时赴任的卡尔洛瓦茨语言高中是塞尔维亚最古老的中学,也是最负盛名的一所学校。当天上午,学校请来了多家新闻媒体来报道学校的中文课堂。严天时一脸倦容,加上穿着篮球背心和短裤出现在了各位领导和新闻媒体面前。“我觉得我当时的样子特别的狼狈,虽然大家都很同情我的遭遇”严天时说。
责任
在这里,媒体关于中国的正面、负面的报道都很多,所以很多人对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很感兴趣,当然包括汉语、中国文化等等。卡尔洛瓦茨语言高中虽然开设汉语课程仅仅三年的时间,但是学校非常重视汉语的教学,而且塞尔维亚很多政客、名人都是出自这所中学,严天时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特别重。
严天时展示获得的“教师贡献奖”。东北网记者 张锐 摄
充实
严天时的住所和工作的学校在两个城市,每天往返至少要花上三个小时的时间在长途客车上。学校早上7点半开始上课,每天五点半左右就得出门,冬天的话,就得更早了。
每天早7点半到晚7点半,课程被排的满满的,除了上课之外,严天时还办了各种展览宣传中华文化,“中国春节文化节”、“中国文化周”等等,参加了塞尔维亚中学生及大学生的汉语桥选拔赛,帮助学生们排练节目、筹备比赛等等,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日子填满了他所有的生活。
艰苦
“记得冬天的时候塞尔维亚遭受雪灾,一开门,雪都涌进屋里来了!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雪!”严天时说,“当时自己被困在屋里4天,真的是闹饥荒了!但是这还不是最艰苦的,最艰苦的是‘孤独和寂寞’”。
苦点儿、累点儿都不怕,最怕那种孤独和寂寞。刚来的时候,这里没有朋友说话聊天,严天时憋得难受,就抓了四只蜗牛来养,用可乐瓶子给他们做了个房子,严天时说,“我每天都对着他们唠叨,他们就是我在这里最好的朋友,所有的开心和烦心的事儿他们都知道。”
支持
这一年,感受最大的就是家人对我的支持。远离父母,只身一人来到异国他乡,在这里开始我心爱的事业。想办个展览,可是很多东西都没有,只能向国内的家人求救。把想要的东西拉了个清单,妈妈帮我在国内采购,然后空运到塞尔维亚,最后圆满的举办了中国春节文化节。
收获
“教中文是一件特别特别快乐的事情,我喜欢我的这个职业,更爱我的学生,跟他们在一起,看到他们的求知欲,我从心底感到高兴。”严天时说,“在塞尔维亚的这一年就像做梦一样,不论高兴的、不高兴的,好的、不好的,预料到的、没预料到的我都经历了。”这些经历让我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成长。
“最开心的就是我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教师贡献奖’,很少有教师拿到这个奖。而且中国驻当地的使馆还推荐我去评选优秀汉语教师志愿者,这是对我个人及工作最大的肯定。”严天时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