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龙江县培绿巨变:荒山变绿海 十年耕耘筑金山
2013-07-03 19:14:58 来源:东北网  作者:侯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3日讯 (记者 侯巍)近日,黑龙江省开展“世界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活动,主题为“遏制荒漠化,发展沙产经济”。为充分了解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情况,日前,记者随宣传组走进沙区一线龙江县,一同感受曾是石质荒山的土地,十年后却成了百姓致富的金山。

生态林变身经济林。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石质荒山变绿海

  六月的龙江县,一片生机勃勃。在鲁河乡繁荣村西山山顶,山风呼啸,远远望去起伏的山丘像覆盖了厚厚绿绒毯。龙江县林业工作站副站长张德军介绍说,“当年这几片山丘都是石质荒山,每年春季刮风时远近十几米都看不到人。很多老百姓抗不住风沙侵袭都搬走了。”

荒山与青山形成鲜明对比。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我们现在看是一片青山,当年种这些树时特别艰苦,先要把山上石块挖出来,没有土,百姓就从山下背土进行客土,山上坡度大,水车上不来,都是背水上山。”说起当年客土造林的情景,张德军十分感慨。

梯田式造林。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张德军指着远处的农田说,“现在不同了,生态林发挥作用,老百姓不再受风沙侵蚀之苦了,生态林还转变成了经济林,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每年雨后这些林中都会长出蘑菇,林农还在林间种植了药材,沙产经济成林农致富的主要手段。”


 

松塔。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十年耕耘荒山成金山

  沿林间行走,依稀能看到一些斑驳石块的痕迹。“现在植被丰富,别看樟子松不足10米高,但他们已经有10年树龄,特别是嫁接的红松可都有30多年的树龄。”张德军指着树顶端结实的松塔说,这些松果10月份就可采摘。

采摘下来的松花。东北网记者 侯巍 摄

  鲁河乡繁荣村种植户刘云龙告诉记者,这片樟子松林约有700亩,2002年承包后逐渐种上了树,200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又嫁接了红松。经过十年经营,石质山土层逐渐发生改变,不仅可以种防风、板兰根等药材,今年还种了100多亩的土豆。

石质荒山造林。资料图

  “没想到种树十年就有这么大的变化,松塔、松花粉可都是宝,将来很可能千亩林地一年收入就达到上亿元。”说起十年后红松将进入丰产期,刘云龙满脸笑意。

  把林业生态建设与农民致富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目标,这是近年来龙江县在林业生产上一直坚持并着力打造的一种发展模式。2013年以来,龙江县共完成三北五期人工造林1.747万亩,全县80%的农田得到了有效庇护。由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全县粮食产量实现了“四连增”,2012年更是突破70亿大关,成为全省产粮第一县。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