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森工林区 增收渠道多 百姓腰包鼓
2013-08-04 11:54:36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赵辉 马一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8月4日讯 时下,正是林下经济发展旺季。每年,林下经济都会为我省森工林区职工群众带来可观的收益。

  走进海林林业局三十五林场的平贝种植园,林场职工们正忙着给平贝“打花儿”,预计1800余亩平贝,今年会带来1000余万元的进账。

  在绥棱林业局五一森林经营所,职工季景杰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在山林里养的家猪卖出了牛价,一头猪顶普通的三头猪,赶上卖一头牛的钱了。”

  “让百姓的腰包鼓起来,让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高起来”,森工林区提出,今年林区职工年均经营性收入,力争比上年的2.2万元再提高10%。为此,他们不断拓展增收渠道,采取强有力措施,积极扶持职工群众各项经营性活动,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效。

  东京城林业局东方红林场占地650平方米、可一次性吊挂黑木耳6万袋的生产塑料大棚,进入采摘季后,干品黑木耳卖到了每公斤140元,比普通木耳价格翻了一倍多。

  绥阳林业局采取政策“引”、资金“帮”、市场“牵”、技术“扶”、典型“带”等一系列措施,发展富民主导产业——黑木耳,全局黑木耳种植1.7亿袋、产值5.3亿元、年人均收入近万元,成为全局各家各户经济收入的主财源,占职工家庭总收入的51%。

  为确保坚果采摘成为长久的稳定收入来源,柴河林业局积极招商引资建企业、上项目,开拓产品市场、构建产品销售网络,扩大市场占有率。林业局的饮品公司由全局职工共同投资入股,让企业兴衰与职工利益息息相关。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全员销售任务1590万元,任务完成率达到55%。

  方正林业局用“钱从多种经营来,人往多种经营去”,来破解“天保工程”后的“钱从哪里来,人往那里去”的难题。目前,全局16个林场所和2个管护站,都建立了自己的基地园区,食用菌栽培的群众参与率达95%以上,全年将有1.25亿元的收入装进职工腰包。

  迎春林业局制定出台了《加快东北黑蜂产业发展的决定》等多项优惠扶持政策,为蜂农免费提供蜂箱用材、建造越冬保温和活动放蜂房,养蜂户由55户8000群发展到现在的309户3万群;同时,积极树品牌、闯市场,在增加蜂蜜附加值保护产业中,保障了蜂农的收益。以目前黑蜂1群蜂产蜜55公斤、黑蜂蜂蜜市场最低收购价每公斤40元计,3万群蜂将带来6600万元的收益。

  日前,省森工总局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意见》,不仅确定了林下经济“是当前森工林区转型发展、职工群众就业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渠道”,还明确规定了“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多元投入,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加快发展;龙头带动,示范引导;分类经营,区域管理”的发展原则,着力培育100个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打造10个较大规模、较大潜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林下经济龙头企业;组建30个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到2015年,争取整个森工林区林下经济产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15%,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4万元。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