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8月4日讯 走出机关、迈出办公楼大门,沉下身子深入到企业、农村、社区和群众家中,面对面了解情况,心贴心交流沟通,实打实解决问题。
七台河2011年9月起开展的“联企、包区、助村、帮户”和“企事厂办、农事村办、居民事社区办”活动,让当地干部受到了一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方式方法教育。
拆除了干部和群众感情上的“藩篱”,干部工作作风转变了,密切了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干部往下跑的多了,深入群众的多了,主动与企业和群众沟通的多了,工作作风变得更加务实
在七台河,领导干部下基层是一种常态。这,得益于“联包助帮”和“三办”活动的开展。
2011年9月起,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联企、包区、助村、帮户活动。
联企:每位市级领导干部负责联系一户有代表性的、拉动力强的重点企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包区:市直及中省直各单位分别包扶一个社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助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工矿企业,与重点村结成帮建对子,帮助该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帮户:全市现职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负责帮扶一户贫困户,“一对一”帮扶,救济性扶贫与开发性扶贫并举,一包到底,直至脱贫。
与此相呼应,“企事厂办、农事村办、居民事社区办”活动也同时开展。
七台河市委书记张宪军说:“接地气才能有底气。开展‘联包助帮’和‘三办’活动,既是推进工作的需要,也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需要。组织干部到经济发展最前线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矛盾问题最多的地方去,扎扎实实地深入基层,真心实意地接触群众,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本领、展示才能。”
七台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保证下基层的时间和效果,不下不行,少下不行,更不能人下心不下,身入情不入。
党员干部把企业和群众当朋友、当亲人,到企业中、到困难群众家中,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群众和干部心与心的距离拉近了
领导就是要“领”,干部关键在“干”。
如今在七台河,领导干部们把“联包助帮”和“三办”活动作为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一件大事来对待,深入到企业、社区、村屯和困难群众家中,察民情,办实事,解难题。
仅上半年,市级领导就深入企业56人次,帮助解决具体问题69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占力协调有关部门,帮助黑龙江嘉寓门窗七台河分公司安装变压器,解决了防震及气象远程监控问题;市人大副主任曲焱帮助北方水泥公司协调解决职工子女就学问题;市政协副主席伊才波积极帮助宏源建材公司协调职工参保问题。
七台河市市长韩立华说:“‘联企’领导不但要俯下身子,还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不是检查指导工作,而是为企业服务。检验‘联企’活动成效,就是看帮助企业办了哪些实事,解决了几个急难问题,企业是否满意。”
全市696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与698户困难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
王秀云,新建煤矿支护科的退休职工。2005年,王秀云左上肢被机器连肩带臂绞得粉碎,左臂高位截肢。她的丈夫患有严重哮喘病一直没有稳定工作,生活陷入极端困境。新建煤矿党委书记渠慎华与王秀云结成帮扶对子,帮助王秀云一家发展生猪养殖。缺乏启动资金,渠慎华就送过来2000元,又帮助批了一部分盖猪舍的水泥和房木,并送来养猪方面的书籍。渠慎华调转工作,新接任的张玉贤书记继续帮扶。张玉贤自掏腰包多次帮助王秀云一家,现在王秀云家已经有生猪存栏180多头,生活逐渐摆脱贫困。
基层、群众和企业得到了实惠,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一大批民生难题得到了解决,群众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有了新的提升
“多亏了村干部,要不然今年的种子、化肥还不知能不能买上呢。”大四站镇大连村60多岁的吴敬有感激地说。今年,到了种地时分,吴敬有家没钱购买种子、化肥。得知这一情况后,村支书李建波及时赶到,几天时间就帮助他协调到了贷款。
“以前干部只负责签字盖章,群众得自己去找有关部门办事,现在是村干部替群众跑部门、办实事。”大四站镇党委书记杜天佐说。现在,大四站镇每个村都有“跑腿干部”,虽然干部的工作量比原来增加了很多,但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了,干群关系更融洽了。
七台河大力推进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幼儿教育、绿化亮化等“公共服务十进社区”活动,做到居民事社区办。
在七台河,各级各部门都会从自身职能实际出发,积极帮助基层、群众和企业做好事、办实事。近两年来,帮助41个社区改善了办公条件,帮助18个社区解决了经费问题,帮助村屯新修道路总里程168公里,为困难群众送去各种帮扶物资折合资金245.39万元,帮助解决生活难题2389件,发放小额担保贴息贷款近4000万元,安置就业790人,救助贫困学生800余名。
今年以来,七台河“帮户”干部群体由原来的处级干部扩大到了科级干部,更多的困难群众在“帮户”活动中受益。如市委书记张宪军所说,“联包助帮”和“三办”活动作为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的一件大事,包保领导做到真包真保,既通过经常性的资金和物质救助,解决好困难群众吃饭、住房、就医和孩子上学等急难问题,也要通过帮助安置力所能及的就业岗位,使他们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对有脱贫致富愿望和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帮助寻找合适的致富项目,并负责教技能、筹资金、帮建设、助管理,全程帮扶,一包到底,做到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贫,能力上扶技,经济上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