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同江志愿者服务团队:我们是一群心存正念的人
2013-09-01 11:00:06 来源:东北网  作者:陈显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同江9月1日讯(记者 陈显春) 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交汇处的同江市,正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侵袭。6700多名军警和当地8500多名干部群众,筑堤防坝,联合向洪水发起阻击。在这一群体中,500多名志愿者帮政府分忧解难,向奋战在一线的军警及受灾群众传递着爱与温暖。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钱浩接受东北网专访时说,“我们是一群心存正念的人,为社会带来了正能量。”

  

和受灾群众在一起。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摄

  接受采访前,钱浩刚刚组织一批志愿者去武警佳木斯支队和森警牡丹江支队驻地送慰问品。类似这样的慰问活动,在近期他已经先后组织过二十几次。“我们代表的是同江普通百姓的形象,洪水当前,需要我们做些事。”钱浩刚说完,就接到了望奎一名志愿者打来的电话,“已到同江,要求加入组织并分配工作。”

  据了解,目前钱浩的志愿者服务队在同江有200多名志愿者,同江遭遇洪水后,还有来自富锦、佳木斯的志愿者也赶来支援。通过钱浩的微信平台传播,省内其他地方的志愿者也要来同江服务,但因考虑食宿等问题,被他委婉拒绝。

  

同江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于庆。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摄

  唐娟是一名来自重灾区八岔乡的志愿者,她今年耕种了500多亩地,全被洪水淹没。钱浩介绍,唐娟为种地贷款20多万元,她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但她仍在安置点工作两天后才去亲属家休养。

  在同江志愿者队伍中,65岁的于庆为年龄最大志愿者。他从安置点建立那天起,就一直在安置点服务。“他是低保户,感恩政府照顾,想入党。”钱浩说。最令他感动的是,于大爷把家里最值钱的电视买了,钱捐给了受灾群众。

  其实,钱浩也不富裕,他靠经营小旅店生活。教堂安置点里安置的是来自清河乡的受灾群众,其中有17人患有重病。钱浩对记者说,“他们坐轮椅和担架转移到这里,年纪最大的94岁,他们需要特殊照顾,这可愁坏了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先后联系几家旅店宾馆听到这个情况,都不愿接受。”最后,钱浩分文不收把这些人领到了自家旅店,由他爱人一直照顾至今。

  

志愿者队伍集结。钱浩提供

  2011年,钱浩从北京打工回来,成立了同江志愿者联盟,两年来,先后有200多名有共同目标的人加入到他的团队中。钱浩说,在这次抗洪救灾中,志愿者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8月初,他带领60多名志愿者,到同抚大堤为巡堤人搭建帐篷,一直干到子夜时分。清河乡受灾群众刚来教堂安置点时,仅有7床被子,民政局外调的被子正在运输途中。没被子受灾群众怎么过夜,他利用两个小时时间,在东北亚广场就募集了100多床被。有的志愿者甚至把家里结余的被子全捐献出来。现在,只要民政局那边需要人,一个电话志愿者马上就到位。

  据记者了解,在同江各个安置点,都有志愿者长期为受灾群众服务的身影。截止目前,钱浩已经组织志愿者为一线抗洪官兵和受灾群众,送去煮熟的鸡蛋、新出炉的蛋糕、放心的包子和各类水果等等价值8万余元的慰问品。

  接受记者采访时,钱浩说,有几个14、15岁的学生志愿者,他们在家娇生惯养什么活都不干,但经过做志愿者的经历,他们深有感触地说瞬间长大了。这就是正义的力量,不仅感染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对自己也是一次灵魂洗礼。

  记者手记:

  钱浩是个极其孝顺的人,本来他在北京做企业高管,收入不菲,但因岳母瘫痪在床需要照顾,就回到了同江。他的行为感染了自己的爱人,才有她爱人无怨无悔地支持他做志愿事业。

  大难彰显大爱,在同江市受灾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志愿者伸出了援手。钱浩陪我出现在安置点里时,受灾群众见到他都问,可有些日子没见到你了。只要钱浩去过的安置点,受灾群众都认识他。他既是志愿者,也是普通群众,人们都相信他的话,每当受灾群众需要安抚的时候,他的话最好使。

  志愿者团队为社会所带来的向上的精神,影响着身边每一个人,需要帮助的人和想帮助别人的人。这就是爱心的力量。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