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58年喊减负 负还在那里
2013-09-08 08:59:55 来源:生活报  作者:王晓晨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小学生进入学校

  有的小学生用拉杆箱当书包

  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引发冰城市民热议——

  生活报9月8日讯  家长:担心减负不成反增负 专家:社会评价体系不变没法真正减负

  核心提示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被网友称为“最严减负新规”。此次的“十条规定”一出,立即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5日,面对“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的巨大质疑,教育部又修订为“减少作业”,并再次公开征求意见。

  据了解,1955年以来,此次已是我国58年间第N次喊出“减负”口号,次次都引起关注,但之前都无疾而终。有人戏称“减负令”就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手上的巨石,每每被推上山,然后又滚下来,周而复始……

  为什么我们总也搬不动压在孩子身上的作业重负?为什么不能让学习变成求知的快乐?为什么我们不能还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带着一连串的“减负之问”,记者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负还在那里

  小学新生书包足有七八斤

  “儿子虽然刚上小学一年级,但书包也有七八斤重。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加上三四本作业本、练习册,以及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有时还要背着美术用具,加起来书包总是鼓鼓囊囊的。书包太重了,孩子还小,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家长害怕压坏孩子们的肩膀,所以就帮他们背书包。我家离学校近还好说,一些家远的孩子甚至用上了拉杆书包。”提起“减负”,哈市的王女士认为很难执行,她现在就已经感受到孩子课业的“沉重”了。

  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刚刚入学,为何他们的书包会这么重呢?据业内介绍,现在小学的教育方式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混合体。在“双重”教育下,孩子的负担没减轻,反而加重了。像语文、数学,原来的教材基础知识量没减少,又加入了自然科学、人文古诗词等新的内容,要求学生的知识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学生学习负担怎么能轻下来。

  负还在那里

  作业有难度折磨一家人

  哈市的周先生认为“负担”还来自老师留的作业,他向记者讲起邻居家孩子的故事:那个孩子在哈市道里一所普通小学念二年级,每周都有三四天往家拿卷子。老师告诉家长,卷子不用孩子写,但不会的题,家长给孩子讲清楚,第二天就考这张卷子,低于90分的学生放学留下,家长陪着孩子在学校再重做一遍,直到达到要求。

  “我家的邻居是老夫妻,文化水平不行。儿子儿媳妇离婚了,小孙子从一岁起就住在他们家。为了配合孙子的学习,家里买来了打印复印一体机。听说网上可以查各种难题的解法,60多岁的老俩口甚至买来电脑学会了上网,可还是有些题,网上也找不到答案,或是他们看不懂,老夫妻就经常拿着卷子来问我。”每每这时,本科毕业的周先生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都让家长讲明白了,那还用老师上课干嘛!”

  采访中,女儿在哈市南岗区一所名校上二年级的段女士告诉记者,教育部门很多规定的初衷是好的,但往往事与愿违。女儿所在学校规定每周都要有周记,用A4的白纸,左面让学生画上本周在学校最有意义的事,比如运动会、安全教育演习、艺术节等;右面则是记录活动的内容,说是为了加强孩子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可这么高难度的作业,四、五年级的学生还可以,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怎么能独立完成。而且各班还要搞评比,画面要有情节,内容叙述不全面不行,最后的结果是家长画好图面的内容,再指导孩子写内容。自从女儿上学后,就感到当家长真得十八般武艺样样都会才行呀!”段女士深有感触地说道。

  -链接 “减负” 喊了58年的口号

  ●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64年,教育部临时党组颁布《关于克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

  ●1988年5月11日,国家教委专门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

  ●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2009年4月22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再一次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中。

  ●2013年8月22日,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从内容看,“十条规定”的要求非常严格。十条规定包括: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坚持体育锻炼,强化监督。9月5日,教育部称“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修订为“减少作业”,并再次面向全社会公开征询意见。

  负还在那里

  学生考不好老师“逼”家长

  这些年,学生一直喊累,其实压力更大的是家长。对于中国的教育,有网友戏称为“老师监督,家长负责制”,例次减负口号喊出后,随之而来的是家长压力的增大,学校应该承担的一些责任,有意无意间转嫁到家长身上。

  在机关工作的周先生有一个女儿,开学后上四年级。5日,当记者和他聊起减负话题时,周先生将老师发来的短信给记者看:“刚开学,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第一、二课的字词共有二十二个同学得满分,但仍有六名同学错了四个以上,他们是:张X、王XX、赵XX……希望这六名同学家长能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得满分同学保持好成绩。今天作业复习第三课字词,并预习第四课课文……”

  周先生笑着对记者介绍道:“其实现在孩子写的作业真不多,书面作业半个小时就可以写完,但学习压力不小。老师今天发短信让孩子复习第三课的词,意味着明天就要听写,你做家长的不领着孩子复习,她怎么能取得好成绩。现在通讯手段发达了,从一年级起,每次测试,甚至是平时的小考试,老师都在班里的群发短信上公布成绩,考得好的学生家长自然得意,可考得不好,尤其是短信中次次被老师点名的学生家长,‘压力山大’呀!好在我女儿成绩还可以,才不至于那么尴尬。”

  负还在那里

  要想孩子不累必须择校

  2日早7时40分,看到儿子小小的身躯竟背着大大的书包,有点儿吃力地走进位于哈市中山路附近的一所小学时,王女士有些百味杂陈。为了让儿子能就读这所小学,两年前,王女士把位于道外太平桥附近的一处6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卖掉了,并在名校校区内买了一套上世纪90年代面积差不多的老房子。

  “当然是新房子住着舒服,可是没办法,对于小学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孩子上对口初中的情况。为了让儿子小学毕业前不用学得那么辛苦,中学也不用择校,住什么样的房子我都认了。”王女士说这些话时,态度坚定,记者分明感到一丝中国式教育的悲凉。

  王女士表示,这么坚决地给儿子选择小学,主要是考虑到孩子上中学的问题。“我姐姐家住在道外,当年孩子上学时就近入学,孩子学习也不错,每次都是班级前五名。可是到三年级问题来了,对口的初中教学质量不行。为了让孩子能考上民办中学,姐姐从孩子三年级起,每天一放学立马带他前往补课班。现在孩子刚小学毕业,但是近视已达六百多度了,大人也累得筋皮力尽,看着都让人心疼。所以,我一定给孩子选个对口中学不错的小学,为的是让孩子在小学时不用那么累。”


  下不来

  支持减负多给孩子玩的时间

  8月22日,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被网友称为“最严减负新规”。由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在收集到的5956件意见建议中,九成以上支持出台减负令,而对争议焦点“小学不留作业”修订为“减少作业”,并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本来预计9月开学后就将正式公开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再次征求意见,很多人认为,这与前些次“减负”都无疾而终不无关系,但每次“减负”声一起,都毫不例外地引来无数“关注”。

  一位搜狐网友留言说,我姐姐的孩子在美国读书,那里的小学生九点半上课,下午两三点就放学,也没什么家庭作业,经常看见老师带着孩子在草地上玩。相比之下,我们的中小学生太苦了,学习压力把他们压得透不过气来,上了大学反而不学了,整个一颠倒了,支持教育部给小学生减负。

  黑龙江大学体育部主任李明智则用“烂桃子”来比喻现在大学生的体质,大学生体质差其实是中小学锻炼少的缘故,“一天的军训,一个班可以晕倒一大片,小学生一个班戴眼镜的就十几个,减少孩子学习负担,增加体育运动的时间,我双手赞成。”

  最担心减负不成反增负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家长对于教育部此次减负能否达到效果提出了不同意见,甚至有人担心减负不成反增负。

  一名三年级学生家长赵先生表示:“十条里面,除了那条不靠谱的‘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其他的都在以前的减负令里出现过,但是有效吗?”

  五年级的学生家长郑女士表示:“不管老师布置不布置作业,我们都会给孩子报培训班,周末也经常陪着她听课。因为女儿要考民办中学,分数才是硬道理。”

  网友“赵文君”认为,“减负”多年,结果是越减学生的负担越重,小学生减负要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

  “不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就很难给孩子彻底减负。”网友“洪明”认为,目前学校和家长增加学生负担有自己的苦衷。学校方面,升学率是重要指标,学校可以做的只能是反复训练、考试施压;家庭方面,独生子女时代加剧了家长对子女成功的渴望,而进入名校又是公认的成功标志。在名校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家庭之间在升学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起跑越来越早,赛跑的距离越来越长,孩子的负担自然越来越重。

  专家观点

  哈市继红小学校长宋春生

  评价体系不改革减负只能是口号

  “其实对于作业减负,哈尔滨市教育局对小学生作业量提出过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已不留书面作业,三、四、五年级作业量不得超过1小时,全市小学取消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进行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价。在此基础上,南岗区教育局对小学生作业量则提出,三年级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四年级作业量不超过45分钟;五年级作业量不超过1小时。但是作业也好,考试也罢,都是教育表面上的问题,中国的教育需要解决的是深层次的问题。”有着二十多年教龄、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长宋春生对记者说道。

  宋校长介绍说,取消考试、不留作业,学校都能办到,但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考试、不留作业,学生家长就满意了吗?这些年屡屡出现“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就说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减负对低年级的孩子是可行的,但高年级呢?当他面临着择校压力时,无论学校留不留作业,他的压力都不会减少。而且我们社会的评价体系的形式是纸面的笔试为主。中考、高考要笔试,就是录取公务员、各种招考也要笔试成绩,这就要求孩子在小学时代就有良好的笔试技能,没有这项技能,你的人生之路是不会走顺利的。种评价体系不做彻底地改革,减负最终只能变成空洞的口号。

  哈尔滨华人素质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树臣

  家长有误区 减负≠不学习

  哈尔滨华人素质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树臣认为,减负令屡禁不止,其中的原因是,教育理论家没有向家长们说清楚减负的好处和不减负的害处,家长的认识还停留在“减负=成绩下滑”的意识中,减负令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因此,教育专家们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必须告诉每一个家长减负,减的是没有必要的负担,减负不是让孩子不学习,而是学习广阔的、喜欢的学习内容,包括玩(网游、动画除外)。第二件事: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环境,包括“玩”,让孩子自己学习。

  张所长认为,真正的教育理论应该将孩子的“玩”列入学习的“课程”内容。因为孩子幼年玩的内容都是未来“知识”的基础,比如放爆竹是原子弹的基础,放二踢脚是火箭的基础,世界上的知识没有孤立的,都有相通之处。孩子在基础教育期间,单一地学习某一知识一定是难学和难以学好的,其实,我们孩子的学习无一不是在利用融会贯通而学习,只是我们的教学没有意识到和利用这一点而已。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引人思考,让人焦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说、能自主探索。教育的真谛告诉我们,机械重复的学习只能培养出工匠,轻松快乐的创新创造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大师。沉重的负担,压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个性,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是培养人才的教育,异化为应试工具……58年间,面对老生常谈的话题——“减负”,期待有关部门真能解决教育之弊,恢复教育本应有的勃勃生机。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齐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