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绥化
搜 索
绥化六种模式助推农业现代化
2013-09-29 09:20:2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郑鹏飞 史志强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9月29日讯 绥化市地处“两大平原”核心区,粮食产量占全省四分之一。这个市紧紧抓住我省开展“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机,先行先试,去冬今春以来,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以规模经营为前提,以龙头企业、农机合作等六种模式的合作农业为载体,以大农机、大水利、大科技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迅速推进。

  9月5日,在海伦市长发乡苍会江种植业生产家庭农场,记者看到,一台台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具整装待发,准备奔向收割战场。“今年,我转包了水田1500亩、旱田750亩,对旱田进行低产田改造,水田全程运用机械化管理,预计水稻亩产可达500公斤。另外,把本村200多名富余劳动力解放出来外出务工,年可创收300余万元。”长发乡长兴村党支部书记苍会江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说。

  记者在北林区、肇东市、安达市、海伦市、望奎县等地采访了解到,绥化市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发展合作农业的六种模式,既保留了家庭承包经营的机制利益优势,又发挥了合作农业适应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升生产力、有利于共同富裕的机制利益优势,实现了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以租金或入股形式获取土地产出主体效益并创业再就业增收致富,耕种土地农民靠扩大耕种规模增量增收、靠现代化大农业提升生产力增产增收致富,国家靠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提高粮食安全水平,流通加工企业靠增加经营量增收的多赢共赢效果。

  龙头企业为载体。位于肇东市五里明镇五里明村的现代农业开发公司下辖马铃薯原原种繁育、马铃薯加工、玉米农机合作社、小米加工、瓜菜种植等产业,带动周边3个村1344个农户加入合作社,规模经营土地3万多亩,入社农民年人均增收三四千元。

  农机合作社为载体。北林区21个上千万元大型农机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机社一体模式经营,机械作业面积达到102万亩,春播由过去的20天缩短到15天,解放劳动力9000多人,人均打工增收1.5万元。

  乡村集体组织为载体。北林区大成福水稻专业合作社拥有会员688户,经营土地1.72万亩,实现利润140万元。

  种养大户为载体。海伦市共合镇鸿飞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由马铃薯种植大户祖景飞领办,订单农户700多户,年外销马铃薯1350吨,公顷纯效益达1.2万元。

  农村经纪人亲属邻里等农户互助为载体。肇东市昌五镇康达蛋鸡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当地饲料经销商刘建业领办,带动农户104户,建有标准化蛋鸡养殖场104个,年产鲜蛋2亿枚,在广州、上海等大中城市建立了10个固定产品销售点。

  场县共建为载体。农垦绥化管理局为周边县市提供病虫害预测预报信息,土壤测土配方施肥等服务,向周边农村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栽培模式、优良品种。场县共建已培育科技示范户超千户,培训农民1万多人。

  截至上半年,绥化市农业合作经营主体已发展到5.52万个,比去年增长125%;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15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4%,比去年增长115%;流转面积达到1605万亩,占耕地面积54%,比去年增长78%;39个乡镇实现了整乡镇土地规模经营,86个村实现了整村土地规模经营。

  合作农业发展迅猛,绥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今年新建水稻智能化催芽车间21个,总数达到40个,辐射水田325万亩;玉米大垄双行新增141万亩,总数达到218万亩;新增畜牧业规模养殖场869个,总数达到8595个,规模饲养量7222万头(只),占畜禽饲养总量46%。

  现代科技手段和大型农业机械的运用,有效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以玉米种植为例,大马力拖拉机耕层达40厘米,一举打破了小农机耕作模式下形成的地下18厘米左右长期板结的犁底层,建立了以大机械深松为主体,松、耙、旋、卡、翻相结合的蓄水保墒耕作制度,在没坐水的情况下出苗率均在95%以上。望奎县226万亩旱田深松后,每年减少农户坐水种投入近1.2亿元。深松后再采用大垄双行技术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15.4%,相当于每垧耕地有效耕作面积扩大2.3亩,玉米株数增加2万株,同时提高了土壤通透性、肥效利用率和抗倒伏性,减少了水土流失,亩增产200公斤。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