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在广场上锻炼。

老夫妇一起去买菜。

坐在小区休闲椅上聊天的老人们。
生活报10月13日讯 这是一个位于哈市平房区南厂与北厂两个中心区之间的区域,因为出行不方便,大部分上班族都买房搬走了,留下了这些故土难离的老人们。
据介绍,这里目前在册人口8000余人,60岁以上老人约2000人,占人口总数的三成;50岁以上的老人5300余人,几乎占到人口总数的七成。受年龄结构影响,这里的生活环境和消费模式都显现出老龄化,“居家养老”所遇到的问题,为我们做好心理预期和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的准备提供了参考。
伴着八九点钟暖洋洋、软绵绵的阳光,记者乘车来到位于哈市平房区建安四道街附近、面积只有0.9平方公里的建国社区。因为这个社区里50岁以上的居民占到了七成,这里又被称为老人“村”。“要过老年节了,这里肯定特热闹吧!”背着行囊,记者绕着40来栋居民栋转了一圈,呀!咋这冷清!70岁的陈士国大爷恰巧路过,听记者这么问,他微微一乐:“除了一早一晚遛弯,十点来钟出来晒晒阳光,再就是日常买东西、办事,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
夹在南北厂之间
只有两条公交线路经过这里
“因为上班不方便,很多年轻人都在南北厂中心区买的房,带着孩子搬走了”
果真!十点钟以后,喜欢晒阳阳的老人下楼了。“大爷,我4年前来过这里,那时候孩子挺多的啊,现在咋这么几个呢?”听到记者的问话,正在花坛里种花的76岁居民乔德满打开了话匣子。
乔大爷告诉记者,这些居民楼多数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哈飞家属楼,楼前楼后住的大部分都是哈飞老职工,所以都熟,结下了几十年的感情。随着平房区南厂、北厂的区域发展,两个中心区越来越繁华,交通也越来越方便,而这个位于南北厂中间的地区仍发展滞后,只有343路和210路公交车路过这里,步行至343公交站台需要20分钟左右,至210路公交站台要15分钟,“这210路还是平房区内的‘区间交通’,每晚7点半就收车。因为坐车难,年轻人上班不方便。如果在南、北厂工作的人住在这里,每天至少要早起半个多小时,这对年轻人来说是挺难的。所以住在这里的老人们只有要一点经济能力,都会在南北厂中心区给儿女们买房,自己则留守在这里。”听完乔德满老人的这番话,很多老人都流露出孤寂和无奈的神情。
平时街坊一起玩每逢周末和子女开心团聚
“一到周末,这些老头、老太太们就买吃买喝,跟过节一样,等待回家‘探亲’的孩子”
对于乔德满老人说的这番话,陈士国十分认同,他说他家就是这种情况,“我女儿家住在北厂,这些天他们夫妇俩都出差了,我老伴去陪外孙女住,我就天天两头跑。唉!在这里住惯了,别看北厂商业区挺繁华的,可我还是觉得这里方便。而且这里的环境非常安静,每天晚上一过8点,居民楼就像睡着了一样,没有吵闹的大排档,甚至大声说话的人都少,特别适合老年人生活。再说,这前后院住的都是老同事,一天不见都想得慌!如果谁外出时间长必须锁门,就把钥匙交给邻居,让他们帮着照看家。”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与其说是老人们适应了环境,不如说是环境适应了老人们。陈士国一边跟随记者走访,一边向记者介绍起周边的情况:“你别看这里没有KTV,没有酒店,没有旅馆,可有菜店,有超市,买东西可方便了。那边是社区活动室,我们老哥几个没事儿就凑在一起下下棋,图个乐呵呗。”
据悉,因为孩子们都跟着父母搬走了,几年前这里唯一的小学——友协六小也迁走了。“这不,哈南工业新城近几年大开发,不少动迁户临时搬到了这里。为此,社区今年新开了两个幼儿园,一些临迁户的孩子就留在了这里。”陈士国介绍说。
记者在社区内看到,能容纳200余人的活动室里,有的下棋,有的扭秧歌,有的唱歌,好不热闹!社区干部对记者说:“每到周末,这些老头、老太太们都会忙活起来,买吃买喝,仿佛过节一样,等待周末回家‘探亲’的孩子。”
买菜买药挺方便可惜缺少浴池和银行
“每次坐车去取工资,我都小心翼翼地钱包好‘护送’回家,生怕弄丢了”
这里真的方便吗?记者顺着陈士国老人指引的方向走了下去。一路下来,呀!菜店、食杂店真不少嘞!在一菜店里,时不时地就有满头白发的顾客走进来。“孙大娘,今儿油菜不错,我知道你愿意吃油菜,特意给你留了一捆。”老板热情地说。老人高兴地点点头,微笑着说:“你这孩子就是会来事儿,要不咋总上你家买菜呢!”二人一言一语中,充满了浓浓的情谊。
走出菜店,记者和陈士国路过一药店时,恰巧遇到一位从药店走出来的老人。“老吴,咋的了?”陈士国问。“啊!我今早血压有点高,来买点药。”老吴说。记者随后走进药店,发现一些年轻人用的如醒酒药之类的药物品种不多,而治疗心脑血管、胃病、高压血、哮喘等老年病的药品一应俱全。
“衣服都是孩子们给买,在这里能解决吃就没问题了。”陈士国告诉记者,这里只有两个不方便。“我们住的都是30年前建的老房子,当时的格式设计都是小洗手间,根本放不下热水器,所以多数居民不能在家里洗澡。而这附近又一直没有浴池,居民洗澡都要坐好几站车到南厂、北厂去洗。夏天还好说,到冬天就遭罪了。”陈士国指着一栋楼边的一个浴池说,这个浴池是今年初在政府的协调下新开的,居民们终于可以不用坐车去洗澡了,可是这家浴池面积不大,还是个地下室,老年人进了浴室都感觉憋闷,所以很多人还保留着坐车去洗澡的习惯。
“另一个问题最严重,那就是我们这里没有银行。”陈士国说。据了解,建国社区分别有过两个银行,老年人开工资很方便。可这里没有企事业单位,存钱的少,办理其他转账业务的就更少了,多数都是取工资,银行苦苦坚持了一段这种连房租都挣不出来的日子以后,纷纷被“逼”走了,“我们取工资只能坐公交车到南厂、北厂去,然后小心翼翼地钱包好‘护送’回家,生怕在路上弄丢了。如果谁家遇到老人晚上犯病,着急用钱,那可真是急死了……”陈士国摇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