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岁的空巢老人姜湘淑家里墙上挂满了儿女的照片,谈起在韩国打工的儿女,不禁留下了眼泪。
东北网10月12日讯 10月初的清晨,微凉。尚志市河东乡南兴村像以往一样,没有鸡鸣,没有狗吠,只有数得过来的几缕炊烟,仿佛在弱弱地提醒着:村里还有人。
十年前,南兴村有8个自然屯400户人家,1200多人;现在全村只剩下127人,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90%的中青年都在外打工,且将家也搬出了村,村子的“心”被掏空了,这里成了实实在在的“老人村”。近日,新晚报记者走进哈市附近的几个空巢村屯,记录这些“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故事。
许明善家干净得让人不好意思不换鞋。许明善说,每天只有不断地干家务活儿,不让自己有闲下来的时间,不然就会想儿女、想孙女。
看窗外盼来人
湘淑家,整整一墙精心装裱的照片,与这个有些简陋的农村小房显得格外不协调。“这是我儿子在韩国举办婚礼时,我们全家拍的全家福。那是我女儿的写真,最下面的是小孙子的百天照……”姜湘淑可以清楚地说出每张照片都是哪一天拍的。
记者注意到,电视柜上几瓶“雪花秀”的化妆品安静地站成一排,“都是我姑娘给我买的,说我年轻时没保养好。可我舍不得用,在农村干活儿用不上这么好的化妆品。”姜大娘说想念对她来说挺模糊的,只是觉得心里总是空空的,虽然孩子们一天一个电话,也总往家里寄东西。
“不知为什么他们小时候用过的东西,穿过的衣服,我都舍不得扔,没事就拿出来看看。有时候就想,孩子们要是永远都是十几岁多好啊,我做饭,他们在村里疯玩,喊上一嗓子,就都像小燕子一样飞回来。”
姜大娘讲述这些的时候,眼睛里亮晶晶……
在南兴村、大星村,有人的院里都晒着红辣椒。
“老人村”最常见的就是大门紧闭,小院里只有光光的土地,鸡圈是空的,房前的狗窝旁还放着铁链。
许明善今年74岁,老伴80岁,三个子女都在外打工,遥远的路途、昂贵的机票、耽误不起的工时,让亲情成了咫尺天涯。“他们外出打工,其实我想得通,趁年轻多挣点钱,也是为将来多攒点家底。”
只有过年的那几天,空荡的村子里才有了些许生气。
许大娘说今年春节她做了件“丢人事”,为了“召回”已经两年都没回家的子女们,她和老伴想出了个下策——装病,说身体不舒服,打电话让孩子们回来。
“一辈子没撒过谎,怎么老了老了还和儿女编起了瞎话!”许大娘一直为自己的“谎话”不安。“其实平时尽管他们不回来,电话也基本上一天一个,每年过年过节过生日,都往家寄钱。”
在老人们眼里,儿女们是孝顺的,可在老人的心底有个“奢望”——孩子们能一年回来一次,看看这个家。
69岁的李广知常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毛病”:天天就乐意眼巴巴地看着窗外,盼着来人,家中要是来个外人,兴奋得不行。见到记者一行,李老伯不仅热情地让进屋,还非要焖上纯绿色的倭瓜,让记者尝尝他家的小园菜。
“儿女们都不在身边,但都很有出息。”李广知说,自从老伴前几年去世后,他也开始了求职再上岗,给人打零工,农忙时还帮人割豆子。挣点零花钱,最主要的是能有点事做,一天的时间还好打发点。
10月6日,老儿子在西安结婚,可李老伯却不出席儿子的婚礼,“我老儿子念书最好,考上大学,进了外企,还留在了大城市。可我没能耐给儿子买房,结婚的房子还是他们自己租的。这一来一回的路费也得1000来块,我把路费省下来给儿子了。”
采访结束时,李老伯拉住记者的手,“姑娘,能不能把你们拍的照片寄给我?我想寄给我老儿子,让他放心,瞧瞧他老爹身板好着呢!”
门前红辣椒 屋内照片墙
老人们的脑海里会不断浮现这样的画面:红红的辣椒变成了一瓶瓶孩子爱吃的辣酱,这让他们感觉到仿佛孩子们就在家里,从来没有离开过。
大部分老人没有随孩子离开,他们选择留下来,只是因为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有他们曾经的体温、指纹、足迹……
门前红辣椒、屋内照片墙……来了两次空巢村,如果非说要给这样的村屯用个概念,大概这两项最准确。
南兴村的姜湘淑正在门前晾晒红辣椒,“我家姑娘最爱吃辣椒酱,说哪个饭店的手艺都不如我,一上秋我就晾这么多辣椒,再做成酱,等她带孩子回来就能吃了。”65岁的姜湘淑摆弄辣椒的动作很轻柔,就像对待一个一触就破的梦。
无论是南兴村也好,大星村也罢,几乎有人的家门上都挂着N串红辣椒,有人的小院里都晒着红辣椒,阳光照射下的红辣椒显得格外刺眼。走进姜
城镇化的进程带走了年轻人,村里的老人几乎还都留在村里。
安应路今年65岁,他在韩国也曾打过八年工。“首尔街路干净、城市绿化好、交通发达,可我抬头却看不到星星。”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安应路,就是为了这样一个诗意浪漫的理由从韩国回乡的。
他们那辈人无论在韩国有多好的工作,工资收入有多高,最终都是选择了回乡。那张回程的机票,其实就是斩不断的乡情。
离不开的,更多的是这缕熟悉的黑土味道。
“我在韩国打工18年,赚了近百万。可到后来就一个念头,一定要回家。”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村里走出去的打工者,金永植说他是死也不会再离开这片土地了。
“赚钱是多,可在外的日子并不好过。每天早上7点工地就开工,一直要工作到下午6点。为了省钱,租最便宜的地下室住,一日三餐几乎都是白米饭、辣白菜。没有朋友,远离亲人。”讲起当年在韩国打工时的心境,金永植依然很激动。
他说,那种感觉总觉得没有根,每天都像在飘,如果有一天没去工作,就会心里不安,总觉得下顿饭就没了着落。
“现在我女儿也在韩国工作,和我们那代不同了,大学毕业的她在会社工作,是穿职业装的白领。”金永植说,每次打电话,女儿女婿都想让他过去一起生活,可他都拒绝了。
“村里的生活确实没有大都市繁华,可我在这儿过日子,吃自己田里的粮和自己小园里的菜,觉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