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文举,守江27年的老民警,在江畔巡视。

陈恩龙,江畔守护30余年的老志愿者,正在劝阻外地游客。
东北网11月28日讯 24日傍晚,一男子和一女学生涉冰过江被困,虽因救援及时化险为夷,但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然而如此惊险却没能阻挡人们冒险的脚步。记者连日走访发现,尚未完全封冻的松花江上仍有大批行人踩着脚下不足一寸厚的冰面涉险过江。在江畔驻守了27年的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民警杜文举和志愿在江边守护生命安全30多年的陈恩龙老人忧心不已,“这刚刚一寸厚的冰面怎能承受生命之重?”
他们在冒险
一小时内20人涉冰过江
连续3天,记者在九站公园、斯大林公园江畔进行走访,发现尽管江边有志愿阻拦,但总有人冒险过江。特别是到了16时,过江人数急剧增加。仅斯大林公园一处,在同一时间段,一小时过江人数可达20余人,这一数字也在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逐渐增加。许多人为了抄近道,选择直接穿过江面,甚至有人向记者传授经验,“踩到咔嚓作响的冰面时,马上换另一块,冰面上冻,没什么危险。”还有人手挽手上冰,并表示一起走即使掉进去了,也能互相帮助。
频频有涉冰犯险的报道见诸媒体,怎么还会有人冒险过江?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市民,家住江北糖厂一带、工作单位在江南的徐先生说,“坐车江南江北跑实在不方便,费时间。没事,我都走多少年了。”与他同行的刘先生也表示,上下班涉冰最省事。至于安全与否,他说:“很多人都走过去没事,我们咋就那么倒霉碰上危险呢?”
一番调查下来,记者发现,江北岸沿线居民仍是涉冰穿江主体,同时,游客、钓鱼者也是涉冰犯险主要人群。当被问及安全性时,众人回答都略带侥幸,“天越来越冷,江面冻结实了哪有那么多危险。”然而,记者接下来了解到的事实却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乐观。
江中有气眼踩上会吞人
杜警官说,冬天的江面会有许多假象,比如,有清沟的地方很危险。那里的水,一是有热气,二是水的流速快,冰面不实;还有就是江水干流上,往往会有气眼,水蒸气向上升,在冰面形成一层薄雾,类似于人们日常所见的雾凇,看起来很像冰,但真的踩到就可能掉下去。
老杜还记得两年前自己救过的一个老人,同样是冬天,一位年过7旬的老人从老头湾附近的江面穿行,因为没看清,一脚踩到了气眼上,咔嚓一声,冰层断了,老人掉进了江中,民警们用三大块苯板交替着向被困老人施救,因为距离清沟很近,老杜所在的冰面也断裂了,他险些掉进江中。“冰面看似平静,可危险无处不在。”老杜感慨。
江面未冻牢雪下更危险
走访期间,记者遇到了正在江边巡视的市公安局水上分局杜文举警官,已经在江边守望了27年的他正拦住一对要上冰的情侣。
“江面上看似上冻,实际上因为今年气温偏高,再加上连下几场雪,冰面厚度也就在一寸左右,再过一个月,江面也冻不结实。”他告诉记者,很多人喜欢踩着白雪过江,以为有雪的地方安全,可事实上,有雪覆盖的地方,多是冰排形成的“高地”,雪盖在上面,接触不到冷空气,江面冰层不会冻结实。老杜指着远处江面上黑白分明的地带告诉记者,“24日的惊险一幕,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错误路线,如果走得再远点,恐怕谁也救不回来。”
对于江上的险象环生,74岁的陈恩龙老人也是有话要说。跟江水打了30多年交道,现在又和其他热心的老人组成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江上安全志愿服务队,陈老说起涉冰危险来更为忧心。
陈老告诉记者,马上要到采冰季了,江面上又将热闹起来,别以为采冰的都是江面老练家,每年总有采冰人或者采冰车掉进江水中的事例,去年老人亲眼目睹一辆采冰车,因为想多拉快跑,明明都采完冰了,又回到原地,那时冰面已被压酥,一不留神连车带人掉进水里,好在司机跳车及时未受伤,可这一带的冰面却留下了隐患,冰面薄了,以后谁踩上去能安全?
快到采冰季冰面会压酥
游客见雪亲愣往江上冲
陈老讲,他救过人、救过马,甚至捞过掉进水里的自行车,自己还有掉进冰窟的经历。陈老总结了三类人有潜在危险,一类是好胜的年轻人,喜欢在异性面前逞强斗狠;另一类是醉酒者,酒精麻醉,咋劝不听;还有一类是南方游客,第一次看见雪新鲜,再加上南北语言有差异,常常听不清别人的规劝,愣往里冲。
说话间,陈老就遇到了三位来自江西的南方游客,三人原本想抄近道上冰体验,被陈老好言劝回。这边刚送走南方游客,陈老就注意到远处的江面还有人不断在冒险过江,可看见渐渐远行的人们,老人只能祈祷别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