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黑龙江:聚焦城市地质灾害防治 追踪地下"夺命隐患"
2013-12-02 08:37:5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郭铭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编前话

  政协提案是各界委员围绕大局、履职尽责,促进党委、政府工作的有效载体,也蕴含着丰富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素材,是党报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报拟从今日起开设“关注政协委员提案”专栏,围绕政协提案及办理情况进行追踪,挖掘新闻报道内容、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及时报道委员们对我省中心工作和民生问题的建言献策。同时,对提案者、承办单位、办理效果进行全过程、多侧面的宣传报道。

  黑龙江日报12月2日讯 近年来,城市地质灾害频现我国大中城市,在这些地质灾害事件中,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最容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当属城市地面塌陷事件,2012年的多起地面塌陷事件为防范城市地质灾害敲响了警钟。为此,在今年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期间,省政协委员徐飞鹏、龚强等25人联名提出《关于在全省开展大中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提案》,并被列为省政协重点督办提案。

  现状

  地下基础设施变形极易诱发地面塌陷

  徐飞鹏作为此提案的第一提案者,多年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及地质工作。在哈尔滨市地面塌陷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他组织有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塌陷原因的调查分析工作,并组成3个探测技术组、出动专业技术人员339人次,对哈尔滨市216个地面塌陷隐患区域进行踏查,共发现各类隐患1031处。在此基础上,以政协委员联名方式向省政协提交了提案。

  “综合研究我省大中城市地质情况,除哈尔滨市以外,其他城市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面塌陷问题或隐患,有许多隐患尚未引起重视或处于管理缺失当中。”针对徐飞鹏提出的问题,记者采访了黑龙江九○四勘察院院长祁福利。他解释说,平原地区多是由沙土构成的软土地基,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祁福利告诉记者,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大中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且布局不均,引起地面不均匀沉降,致使土体结构分布呈波浪形,造成地下基础设施变形。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次生地质灾害,诱发地下管线断裂、地面塌陷。

  祁福利举例说,在对哈尔滨市地下设施安全隐患探测时发现,由于受行车负载震动及工程施工等因素影响,道路、管线以及地铁人防工程周边多处区域存在地下土体结构疏松、不密实等异常现象,部分区域出现土层之间脱空、地下高含水等问题。“如遇强降雨或给排水管线渗漏、爆裂等突发性因素,极易引发土体结构变形加剧,造成地面塌陷。”

  建议

  开展地质灾害勘察并长期监测

  委员们建议,首先要由省政府牵头,协调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人防办、省地质矿产局等单位共同开展全省大中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其次,要普及城市地面塌陷的相关知识。为各级政府开设专题讲座,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向全社会介绍城市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引导民众理性面对城市地质灾害。第三,要集中技术力量,组建机动性的城市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队伍,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先进的仪器设备,随时应对突发性的城市地质灾害问题。第四,着重从防灾教育、调查评价、勘查、监测、治理和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入手,在全省13个地级城市开展城市地质灾害调查研究项目,查清地质灾害现状、隐患点及未来发展趋势,采取适合地区实际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

  “对人口密集区的地下设施、地下工程进行系统排查,找出地下隐患点的分布规律。”徐飞鹏还提出,对于重大隐患点,采用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最先进的地下探测技术,进行多方法勘测;对于勘察后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根据所在城市的地质环境特征和工程建设情况,立即采用相应措施治理,并形成长期有效的治理方案;对城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存在的集中区或危险区,进行高精度、高密度监测;对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成果进行综合研判和论证,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数据库,为下一步城市规划与开发利用、城市地质灾害治理防治提供依据。

  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金、技术的系统工程。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邓文彬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跟踪关于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提案的办理进展情况。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