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感动龙江”候选人仲威平:“天上下刀子我也要来上课”
2013-12-06 09:51:56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6日讯(记者 王蕊)铁力市工农乡兰河村“兰河小学”座落在小兴安岭南麓,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里,一半是炕,另一半摆着4张课桌、8把椅子、一块小黑板和几本褪色的小学课本。就是在这里,仲威平坚守了24年。

  1998年,兰河小学被撤并到5公里以外的乡中心校,这意味着学校8名贫困﹑单亲﹑智障、无人照顾的学生因上学路途遥远而面临辍学。为了这些孩子有学上,仲威平留了下来,守着不超过8名学生的班级。

仲威平在铁力市工农乡中心小学校的爱心工作站同留守儿童谈心。

  24年来,不管风吹日晒还是雷雨大作,她独自骑车在夏天泥泞、冬天被大雪覆盖的林区小路上往返。仲威平的付出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数十载的艰辛付出换来了一个个成材学生的高考上榜喜报。

  从参加工作到2006年,仲威平先后5次被评为铁力市优秀教师,铁力市师德标兵。2007年被评为省奖励县域教育人才;2008年她被评为省优秀班主任、伊春市劳动模范、省乡村老师奖;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感动伊春年度人物;2010年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五一巾帼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就算天上下刀子,也要来给学生上课”

  一个冬日的早晨,她顶着刺骨寒风,踩着及膝的大雪,终于走到了学校。只见教室里,学生们整齐地坐着,一张张小脸冻得通红,眼巴巴地望着她。“你们就这么相信老师能来吗?”“您说过,天上下刀子也来给我们上课。”她的泪水刷地流了下来。

端午节当天,仲威平带着几个留守儿童到工农乡新一村的甜香瓜种植大棚参观。

  4月初,风中依然夹杂着寒气,仲威平低头走在泥泞的道路上,早晨扎好的发髻早已被风吹散。这条路,她再熟悉不过了,这条坑坑洼洼、时而泥泞、时而冰雪的乡村小路,顺利的话,骑车一个来回要3个多小时。大风天,她推着自行车艰难地顶风前行;雨天,她扛着自行车,趟过满是泥水的道路;冬天,道路上积雪一尺多厚,她只能步行去学校;春天,路面的冰雪白天化开,晚上结冰,早晨的路面光滑得像一面镜子,她连人带车滚到路基下的情况有过十几次。

  2003年,仲威平患上了严重的妇科囊肿病。因为每天都要骑自行车上下班,过度劳累,病情越来越重,每次发作都非常痛苦。为了不耽误上课,她经常一边讲课一边打点滴,就这样坚持了4年。2007年暑假做手术时,医生狠狠地批评她:“你真是宁要学生,不要命!”

  有人给她计算过,每天往返40里,一年走180天,走过的路是7200里,20年就是144000里,这7万多公里,比绕地球赤道一圈半还要多。20多年来,她共骑坏了4辆自行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条路上留下了她数不清的自行车印,也记录了她说不完的故事。


 

  “只有一个学生出息,也感到幸福”

  1998年之后,兰河小学学生最多时只有8人,被分为4个年级,有时一个人就是一个年级。仲威平每天要给各年级的学生上课。最初,如何让不上课的学生利用好课堂时间是她最头疼的问题。渐渐地,她摸索出了课表上显示的“动静教学法”,就是一个年级学生动起来听课,其他年级的学生静下来写作业。但这样一来,仲威平就不得不利用课间时间检查、批改学生的课堂练习。

  这个学校虽然老师少、学生少,但课程一门不少,连思想品德教育都搞得有声有色。每周一早晨,仲威平会带着孩子们到教室外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当初,学校没有旗杆,如何把国旗挂起来,让她煞费苦心。最终,一根4米长的小杨树干被仲威平“变成”了国旗杆。“我跟孩子们一起把‘旗杆’先放倒,把五星红旗绑在一端,再将‘旗杆’竖起,埋在坑里固定。”从此,兰河小学就有了独特的“升旗仪式”。

  小庞是一个智障儿,是仲威平下功夫最多、最疼爱的学生之一。他一年级读了两遍,二年级读了三遍,好不容易背会了九九乘法表,过一个周末就全都忘记了。但仲威平从未放弃过他,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教他,直到教会为止。现在,他已经能流利地背出乘法口诀了。

  “我从来不挑学生,什么样的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无论今后教什么,我都会耐心地教到孩子们学会了为止。”说起孩子的教育问题,仲威平就会变得严肃起来。

  小庞家境贫寒,父亲残疾,母亲有严重精神病。上学的第一个冬天,他连棉衣和棉鞋都没有,脚冻得发紫。仲威平第二天就从家里带来了儿子穿过的衣服,在教室里给他换上,让他暖暖和和地上课。从那之后,仲威平每年不仅会用省下的钱给学生买学习用品和课外书。到了春秋换季的时候,她还给他们买衣服、买鞋。

  20多年来,仲威平教过的学生不足百人,但她仍然觉得收获了很多。除了学生和乡亲们给她的爱,学生们的成长也让她自豪。学生孙德利德国学习归来后告诉她:“我现在也在像您一样捐助失学儿童。”考上哈尔滨师范大学的董文涛常说:“我也要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仲威平说,哪怕只有一个学生出息了,也会感到幸福。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