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冰卧雪,采访江上采冰人。
镜子里和镜头里效果一样棒。
王强透着文化味的古玩生意。
东北网12月31日讯 由央视九套纪录频道与五洲传播文化中心联合出品的《城市24小时》,以城市一天24小时为轴,以若干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人群的活动为主线,拍摄他们普通一天的生活,展示他们的喜怒哀乐,反映一个城市的变化,折射整个时代的变迁。
日前,《城市24小时》之《哈尔滨24小时》基本完成在哈尔滨的前期拍摄。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摄制组踏遍冰城大街小巷,搜罗城市美景美食,探访普通百姓人家,追寻那些迥异而又相似的心路历程。通过这部纪录片,人们仿佛又回到了记忆中的那一年……
镜头里的冰城性格“交融”
“用什么来反映一个城市的特点?”“哪些城市能让人过目不忘?”当央视导演李金炜决定拍摄一部反映当代城市变迁的纪录片时,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经过一个多月的前期准备,编导们最终将目光聚焦到城市中有代表性的普通人群,通过他们的性格来反映城市的性格,通过他们的生活轨迹来反映城市的变迁……
经过几轮筛选,重庆、哈尔滨、厦门、天津这4座城市首先入选,并依此被定义为“坚韧”、“交融”、“浪漫”、“幽默”的城市性格。
“选择哈尔滨,是因为它从诞生之日起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充满了鲜明的多文化印记,城市建筑融汇了中西方文化精髓,沉淀成独具特色的冰城文化,因此我们定义哈尔滨的主题为‘交融’。哈尔滨的‘交融’,体现在中西合璧的城市建筑风格中,体现在异域风情的餐饮文化中,更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李金炜说。
五组人物本色出演“一条过”
在半个多月的拍摄时间里,《城市24小时》十余人摄制组跟随采访人物,深入他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侧面,拍摄了100多个小时的记录素材,立体而丰富地呈现冰城普通百姓的生活。导演李金炜说:“拍摄的过程,就是不断感动并深入理解的过程。”
李导说,拍摄的五组人物各具特色,虽然年龄、文化水平不同,社会职业、阶层各异,但每个人都真诚而自然,拍摄几乎都是一条过,丝毫不做作。
谈到对每个人物的印象,李导说,采冰队王丽娟大姐给他的震撼最大。她豪爽、热情,在艰难的生活中不低头、不认输,在冰天雪地里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她身上充满了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
此外,乌克兰女演员达沙的哈尔滨生活代表了现代哈尔滨包容、国际的一面;商人孙军幽默、谦和的生活态度也代表了哈尔滨人乐观、积极的性格特点;哈飞集团杨师傅父子则是新一代产业工人的缩影,从他们身上,能感受到当代哈尔滨经济的脉搏……
《城市24小时》将制成上下两集各30分钟的《哈尔滨24小时》纪录片,并在片尾精选哈尔滨老照片,全景展示冰城魅力。
央视镜头里的冰城人
在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选取哪些人物来代表哈尔滨“交融”的城市特点,颇让编导费了一番心思。通过前期准备,市委外宣部门和哈尔滨朋友推荐,五组“哈尔滨百姓故事”浮出水面——
【人物一】经营“老物件”的人·王强
王强是道外靖宇头道街哈药古玩城二楼一家专门经营哈尔滨“老物件”的老板,他的每一天都是从早上溜安升街古玩早市开始的。遇到“入眼”的,他总会淘到自己的小店里,与同样喜爱收藏的好友共赏。12月18日,《城市24小时》就是从他一早的活动开始的。
上午,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学清溜达到了王强的古董店里,专门寻找沙俄时期音乐方面的报纸、杂志以及其他可供借鉴的资料,用来写关于沙俄音乐与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书籍。
客人走后,王强坐下来,仔细地把他收集到的资料分门别类摆放好。
【人物二】采冰队女队长·王丽娟
每年12月上中旬,松花江全线封冻,王丽娟的采冰队就到了一年中最忙的时候。12月25日,50多岁的王丽娟已经连续五天没正经睡觉了。常年的操劳让王丽娟看起来比同龄人老很多,说起话来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强悍之气,“天天面对百十来号大老爷们,说话不压茬儿,根本不行。”
王丽娟和她的采冰队员原来都是松北丰收村村民。20多年前,她就组织村民在农闲时采冰赚钱。“自己赚钱,也不能让弟兄们吃亏”,每年采冰季,队友都能赚个万把千安心回家过年。
【人物三】乌克兰籍女演员·达沙
清晨5点半,只有一岁的儿子哭醒了,给达沙和丈夫马传奇吹响了起床号。两人分头工作,安顿好孩子后,迅速吃口饭,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各自奔向工作岗位。
10点,伏尔加庄园,游客陆陆续续来了,第一场演出要开始了。达沙化好妆,和其他外籍女孩一起为游客奉上精彩的俄罗斯歌舞表演。
晚上5点,忙碌了一天的达沙坐上了回家的班车,这时候她才有工夫掏出手机,看看小家伙的照片。而此时,丈夫马传奇正在香坊区他的舞蹈学校里教孩子们跳拉丁舞。
两人回到家时已经快晚上7点了,达沙捧起儿子亲了又亲。
【人物四】第一代创业老板·孙军
53岁的孙军每天的日程都是满满的。早晨8点起床,与妻儿吃过早饭,孙军驱车来到平房区的熟食加工厂,巡视一圈后,一屁股坐在车间与当班的特殊工人——连比画带猜字儿地和几十名聋哑工人“聊”起家常。
简单吃过午餐,孙军赶到哈尔滨工程大学创业学院当起他的外聘教授,给面临就业的同学讲创业经。下午,孙军又来到体育学院网球场,与朋友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网球。
作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第一代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老板,哈尔滨天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军有他自己一套独特的生意经:“一个想创业的人,只有经历至少十次二十次失败,才有可能获得一次成功,谁也想不到我把猪头卖遍全市、全东北甚至全国。”
【人物五】父子档哈飞工人·杨森秋杨剑
每天早上,杨森秋、杨剑父子俩一起踏入哈飞集团大门,汇入庞大的上班人流,在他们所在的总装厂万米车间里,两人又分别踏上各自的岗位,安装、调试,一直到夜深人静,父子俩才又会合一起回家。
到哈飞上班之前,26岁的杨剑对爸爸的忙很不理解,小时候哭着拖着爸爸的腿不让出门的画面一直深深留在脑海里。当3年前踏入哈飞的大门,他才真正理解一个产业工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干了30多年飞机仪表检测的哈飞总装厂高级技师杨森秋,只要眼睛一瞅、耳朵一听,就能知道飞机上哪块表有问题、哪块表运行不稳定。从“直九”诞生那刻起,老杨亲历了它成长的点点滴滴,如今经老杨手出厂的飞机多达300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