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3日讯 在呼兰区大用设施农业示范区的温室里,工作人员正在采摘从荷兰引进的“安吉拉”茄子。这种茄子成熟后每隔半个月便可采摘一次,每斤价格在2.5元左右。
看着一棚棚已经挂满果实的柿子秧,想着10多天后上市的这4万多斤柿子带来的收益,双城市五家镇双进村的于士力“做梦都能笑醒”。
按一般规律,哈尔滨的早春菜基本上是大棚菜,最早上市也得4月中下旬。所以每年这个时候,哈尔滨一般的塑料大棚土还没解冻,果菜还在育苗期。而于士力却靠温室优势“抢”出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相当于为自己的4万多斤柿子“增值”了4万多元。
多“抢”出的三茬菜
在菜最少、最贵的时候把蔬菜推向市场,利润就能达到最大化,双城市五家镇双进村的于士力在选择种菜时确定了这个思路。
2012年于士力投资,将自家1000栋大棚中的300栋改成了温室。没想到一出手,他就尝到了甜头。2013年“春脖子”长,3月下旬气温还很低,菜农只能推迟种菜时间,地产早春菜晚了近10天才上市。“塑料大棚‘歇菜’了,我们温室的种菜势头正旺。”于士力说,温室种植的柿子、黄瓜、豆角、茄子、辣椒等果菜提前上市,每棚菜可增收两万多元。
冬天温室里种抗旱能力强的叶菜,早春温室里种价格高的果菜,趁着地产菜淡季的这几个月,于士力收获了三茬菜,“冬天抢种两茬叶菜,过了年再抢种一茬果菜,这三茬菜种完,天气也就暖和了,我们就开始种大棚菜和露地菜了。别小看这多种的三茬菜,利润要比大棚菜和露地菜高多了。”
10月中旬育叶菜苗,12月生菜、香菜、苦苣等叶菜上市,销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以后;1月中旬开始育果菜苗,3月份西红柿、辣椒等果菜上市……这是道里区立业国家蔬菜标准园区的种植时间表,蔬菜园区的负责人卢义山告诉记者,用温室种菜的菜农从去年10月到现在就没闲过。
科技的“阳光”更足
目前哈尔滨大多数菜农都只用温室育苗而不用温室种菜。他们算的账是这样的:温室成本太高,如果用于冬季、早春生产,要靠烧煤提高温度,除去成本就没啥利润了。
种了20多年冬季菜的双城市幸福满族乡学清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杨学清的账却完全不同,“谁说冬季生产就要24小时供暖?我家的温室只在夜间供暖,在冬季日照正常的情况下,温室的室温能保证在15-18℃之间,这个温度可以保证叶菜的生长。”据了解,该合作社的47栋温室,冬季白天不需要烧煤,可以完全依靠日光取暖,只有在晚上室外温度达到-20℃以下时,才会烧煤供暖。
杨学清告诉记者,他的温室靠的是科技的“阳光”。与普通温室最大的不同是,该合作社的温室属于半地下温室,每栋温室都向地下挖80厘米左右,同时注重室内保温措施,“这样的温室保温性能好,冬季室内温度完全可以满足蔬菜生长需求。”在建温室时,杨学清请来专家,对温室建造的位置进行测量,根据经纬度计算冬季日照时间,以此设计温室的朝向,同时对温室的内部结构进行布置,如何铺设取暖管线可以提高煤效使用率。
“在叶菜种子的选择上,也要选择抗寒能力强、适合低温生长的,像生菜、苦苣、小白菜等叶菜都是耐低温、抗寒能力强的蔬菜品种。”在冬季,杨学清的47个温室,只雇了7名工人,温室上面有自动卷帘机,如果赶上暖冬,日落之后,只要给温室盖上“棉被”就行,这样算来每栋温室的生产成本不足百元,去年冬天,47栋温室的燃煤费用只有5000多元,而效益却翻了番。
让温室种菜“成气候”
据市农委统计,目前哈尔滨共有6万亩蔬菜大棚,其中只有4000亩温室大棚用于冬季生产,而用于蔬菜种植的温室不足2000亩。
受地域和气候影响,哈尔滨每年从11月至次年5月是地产蔬菜淡季,因此市民菜篮子主要依赖南方供应,一旦遇到极端气候,运输难、品种少、价格高等问题直接影响百姓吃菜。为了保证百姓的菜篮子,哈市近年来一直在不断提高蔬菜自给率,目前哈市冬季蔬菜自给率已达60%,这其中包括窖储菜、食用菌和温室种植的蔬菜。
市农委蔬菜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温室种植不分冬夏,有经验的菜农可以从11月种到第二年3月份,抢出三茬菜,而这几个月恰恰是全年菜价最高的时候,所以效益相当可观。
市农委将通过小面积示范建设节能温室,探索适合哈尔滨冬季种植的蔬菜品种,同时倡导农民因地制宜,采用集节能、增温、抗病、高产等技术于一体的栽培模式,建起符合北方地域特色的节能温室。
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已有呼兰大用、五常拉林等多家合作社成为北方冬季果菜示范项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