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2000个大庆人六成亚健康 腹部肥满喜欢吃肉阳虚成罪魁祸首
2014-03-29 06:37:50 来源:大庆网  作者:沈艳茹 秦巍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9日讯 来自大庆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对2022名市民体质辨识的数据显示:平和质人群,即健康状态人群,占总人数的31.2%;偏颇质人群,即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占总人数的68.8%,超过六成。

  1、健康体质评分呈下降趋势男性体质好于女性

  慢性疲劳、焦虑、易怒、易感冒、肥胖、偏瘦、皮肤干燥早衰、头晕头痛、畏热怕冷、异常汗出、胀满不适、睡眠障碍、大便不调、月经不调、经黯血块难下、痛经……如果您出现以上表现,又查不出具体疾病,说明您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我市,这种状态的亚健康人群已经超过半数。

  那么,如何辨识一个人的体质?如何判定一个人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呢?2009年,我国《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发布,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类型。其中,平和质为健康状态,其他类型体质属于偏颇质,即亚健康状态。该标准在26个省、市、自治区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试用,大庆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便是其中一家。

  从对2022名市民体质辨识统计数据看,男性平和质比例为41.6%,女性平和质比例为21.2%,男性健康人群比例高于女性。从总年度体质分数对比数据看,2010年平和质人群平均分为69.05分,2014年仅为59.98分,呈下降趋势。

  除显示出各类体质人群的比例外,该数据还包含对不同体质人群患病率的分析比对,以及对不同个体提出的可行性调理方法。“我市亚健康人群在扩大,不及时调理将导致疾病发生。”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姜杰瑜说。

  2、痰湿质易招惹肥胖症腹部肥满喜欢吃肉

  从事销售工作的市民杨红军,近年来体重迅速增加,大学毕业时他体重仅为64千克。工作不到5年,体重增加到91千克。

  “不知道是喝酒喝的,还是肉吃多了,不知不觉就变这样了。”杨红军性格温和,面对亲友对他体型的谈论,他总会自嘲一番。

  杨红军的中医体质辨识报告显示,他属于典型的痰湿质:身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喜食肥甘甜黏食物,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

  体质辨识统计数据显示,我市肥胖症人群中,痰湿质人数较多,约占20%,位居其他亚健康体质人群之首。

  据姜主任介绍,此种体质者想要调理要先管好嘴,少吃肥肉及甜、黏、油腻食物,饮食宜清淡。多吃健脾助运、祛湿化痰的食物,如冬瓜、白萝卜、薏苡仁、赤小豆、荷叶、荠菜、海带、鲫鱼等。居住环境宜干燥,穿衣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佳,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

  另外,晚上睡觉枕头不宜过高,防止打鼾加重。早睡早起,不要贪恋沙发和床榻。坚持长期运动锻炼,强度根据自身状况循序渐进。可选择快走、武术以及打羽毛球等,使松弛的肌肉逐渐变得结实。如果体重过重、膝盖受损,可选择游泳。


 

  3、阳虚、气虚质占三成以上成亚健康人群最典型体质

  “这都到春天了,为什么我的手脚还是这么凉?”3月21日,家住唯美主邑的秦女士走进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想检测一下自己的体质。

  秦女士说,她就怕过冬天,除了爱感冒外,不管穿得多厚,手脚总会冰凉。中医体质辨识报告显示:秦女士属于典型的阳虚质体质。

  体质辨识统计数据显示,像秦女士这样阳虚质人群占21%,其中,女性比例为28.8%,男性比例仅为13.1%,女性高于男性。而气虚质人群占总人数的11%,这两种体质成为亚健康人群中最典型的体质,占总人数的32%,占亚健康人群总数的46.51%。这两种体质的人群,患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较高,其中,冠心病发病在阳虚质、气虚质人群中各占24.44%。

  姜主任说,阳虚质主要有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肌肉松软不实、喜热饮食、精神不振、性格内向等表现。易感风寒,易患肿胀、泄泻等病,耐夏不耐冬。这类人群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多吃甘温补脾阳、温肾阳的食物,如羊肉、鸡肉、带鱼、虾、韭菜、茴香、核桃、栗子、腰果、红茶、生姜等。少吃生冷、苦寒、黏腻食物,如螃蟹、海带、芹菜、苦瓜、西瓜、香蕉、梨、绿豆、绿茶、冷冻饮料等。此外,居住环境以暖色调为宜,平时要注意腰部、背部和下肢保暖。白天保持一定活动量,睡前尽量不要饮水。日光浴、空气浴是较好的强身壮阳之法。

  而气虚质人群主要有疲乏、气短、出汗、舌边有齿痕、语音低弱、不爱说话等特征。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疾病,病后康复缓慢。此种体质者多吃益气健脾的食物,如黄豆、白扁豆、香菇、大枣、桂圆、蜂蜜等,运动以散步、打太极拳等柔缓运动为主,平时可按摩足三里穴。

  4、近三成肿瘤患者属气郁质抑郁敏感以瘦者为多

  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忧虑多疑……身边的亲友如果有类似表现,十有八九属于气郁质人群。

  据了解,气郁质人群以瘦者为多,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还会有舌淡红、舌苔薄白等表现,易患脏躁、百合病及郁证等。

  体质辨识统计数据显示,在肿瘤患者中,气郁质人群相比于其他体质人群发病率最高,为27.78%。脑卒中发病率也较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等人群高。但是,患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病的比例却明显降低。

  “这类人群调理体质先从社交开始。”姜主任说,因其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每逢阴雨天气,抑郁情绪会加重,多增加户外活动,多交朋友很关键。但也不能过于苛求自己“走出去”,要因人而异。抑郁不能排解时,要积极寻找原因,向朋友倾诉,听听节奏欢快、旋律优美的乐曲,多看看喜剧、励志剧以及轻松愉悦的相声节目等。

  饮食上多吃小麦、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的食物,睡前避免饮茶、咖啡等提神醒脑的饮料。少食收敛酸涩的食物,如石榴、杨梅、草莓、柠檬、南瓜、泡菜等。

  另外,最好多参加群体性体育运动项目,坚持做较大强度、较大负荷的“发泄式”锻炼,如跑步、登山、游泳。


 

  5、湿热质男性多于女性心烦急躁慢阻肺发病率高

  “不知道为什么,我老公总是脾气很大,有时为一件在我看来根本不值得动怒的小事儿就发火。”家住东风新村的姚女士为此很是苦恼。

  据了解,在生活中,有着和姚女士类似感受的人不在少数。在他们印象中,男人总是比女人血气方刚,爱发火动怒。其实,这或许和他们的体质有关。

  体质辨识统计数据显示,以心烦急躁为主要特征的湿热质人群占总数的9.9%,其中男性比例为61%,明显高于女性。

  据介绍,这种体质者表现为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舌质偏红、苔黄腻,身材中等或偏瘦,大便不畅、小便短黄,男性阴囊潮湿,女性带下增多,舌质偏红,心烦急躁,对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此类人群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而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最高,达33.33%,居其他疾病之首。对此,姜主任说,虽无确切数据表明其中原因,但调整体质、提高健康指数有益无害。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稳定情绪多听曲调悠扬的乐曲。”姜主任建议,湿热体质者饮食要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芹菜、黄瓜、莲藕、西瓜等。戒烟酒,避免熬夜,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球类、武术等运动。

  另外,居住环境通风要好,可在室内用除湿器或空调改善湿、热的环境。穿着尽量选择款式宽松、透气性好的天然棉、麻、丝质服装。保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睡前半小时不宜思考问题、看书或情节紧张的电视节目,避免服用兴奋饮料。

  6、兼夹体质者占八成对号调理贵在坚持

  “绝大多数人都属于兼夹体质,单纯属于哪一类体质者很少。”姜主任说,一个人可以同时兼有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等多种体质,想要远离亚健康状态,对号调理并不难,但难在坚持。据统计数据显示,八成以上体质辨识者都兼有不同的体质。想要全面调理必须熟知每一种体质的调理方案。

  上文中已经介绍了亚健康状态中的气虚质、阳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5种体质的调养方法,在此将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的调理方案也一并提供给大家。

  -阴虚质

  特征:偏瘦,外向好动,口燥咽干,手足心热,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耐冬不耐夏。

  调养方法:多吃甘凉滋润的食物,如绿豆、芝麻、百合等。保证午睡,避免熬夜、剧烈运动;锻炼时要控制出汗量,及时补充水分;加强修养,培养耐性,减少与人争执、动怒次数;不宜洗桑拿、泡温泉,节制房事,勿吸烟;不宜参加竞争胜负的活动,可在安静、优雅环境中练习书法、绘画、练太极拳等;多听曲调轻柔、舒缓的音乐,穿着宜选择蚕丝等清凉柔和的衣物。

  -血瘀质

  特征:易烦、健忘,血行不畅,肤色晦黯、色素沉着,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

  调养方法:多吃调畅气血的食物,如醋、玫瑰花、黑豆、油菜等;少吃寒凉、冰冻以及油腻的食物,如乌梅、柿子、如蛋黄、猪头肉、奶酪等;可少量饮用葡萄酒、糯米甜酒,但高血压和冠心病等患者不宜饮用;遇事沉稳,努力克服浮躁情绪,多听流畅抒情的音乐;不宜在阴暗、寒冷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和生活,注意保暖,保持大便通畅;宜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避免在封闭环境中进行锻炼;不宜进行大强度、大负荷运动。

  -特禀质(过敏性体质)

  特征:紧张、焦虑,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易烦、健忘,血行不畅,肤色晦黯、色素沉着,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

  调养方法:饮食清淡、均衡,少吃芥麦、蚕豆、牛肉、鹅肉、茄子等辛辣、腥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起居有规律,保持充足睡眠,室内常通风;经常清洗、日晒枕头、棉被、床垫等易附有尘螨的物品;不宜选择大运动量的活动,宜进行慢跑、散步、下棋、瑜珈等活动;春天或季节交替时不要长时间在野外锻炼,出现哮喘、憋闷现象及时停止运动。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