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日讯 6月26日,在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举办的首届国家治理高峰论坛暨《国家治理周刊》创刊仪式上,中国治理创新100佳经验调查成果揭晓,我市荣获“生态文明建设十佳中国经验”称号。这是我市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授予“中国绿色食品之都”、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魅力城市”、扎龙湿地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被中国旅游协会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人民网评为“市民最满意城市”、被世界健康组织授予“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被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为“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和“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被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被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授予“中国爱心城市”之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据了解,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增强“三个自信”,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人民日报社与人民论坛杂志社组织发起2013年度百佳中国经验大型调查,力求发现与总结各行业与各领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创新做法、创新案例、创新经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案例支撑、经验参考、指挥支持。调查从县域发展、国企改革、新农村建设、政府创新、文化发展、社会管理创新、民生发展、公益慈善、生态文明、党建创新等十个类别每个领域选出10佳中国经验,共计100佳中国经验。
组委会推荐我市获得“生态文明建设十佳中国经验”的理由是生态基础好,重视程度高,措施方法实,实践效果优,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国家提出“五位一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值得在其他地区复制和推广。
组委会调查后认为,多年来,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摆在同等重要位置,把生态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科学发展作为“指挥棒”,实行指标一并确定一并考核,促进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全民环境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意识,使珍惜环境、保护生态成为全市人民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借助具有地方立法权的优势,制定实施了《齐齐哈尔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齐齐哈尔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齐齐哈尔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齐齐哈尔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10余部地方法规,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对新上和引进污染较大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给予停产、整改、关闭,共取消新上项目30多项,关停污染企业20余户。
近年来,齐齐哈尔市开展了保护蓝天、保护母亲河、保护黑土“三项环境保护行动”。加强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开辟3条城市电动公交路线,新上324台城市天然气公交车辆,淘汰“黄标车”和超标排放老旧车辆9600辆,共淘汰小锅炉48台,拆除烟囱500余座;投资15亿元对中小河流域进行水污染防治,加强了饮用水源地保护,提高生产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使嫩江成为全国保护最好的河流之一;实施了保护性耕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结构,控制化肥农药施用,确保了黑土资源永续利用。实施了城乡绿化、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生态示范区建设“四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和退耕还草工程,提升城市绿化品位,增加乡村绿量,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落实主要污染物减排责任,实施了排污权交易改革,强化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实现了企业全部达标排放;全市现有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4个省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19个,省级生态村174个,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头辐射作用。
齐齐哈尔市注重发挥生态优势,挖掘生态价值,推动生态发展。绿色食品原料产量每年都达600多万吨,绿色畜禽年饲养量700万头以上,年加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40多万吨;围绕“生态旅游胜地”的城市定位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旅游品牌,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入选“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引进国奥集团依托扎龙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现代生态农庄,发展候鸟式养老产业,建设季节性候鸟养老城;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实施规划留绿、见缝插绿、立体造绿、退楼还绿、大树进城,中心城区建成绿地公园和游园39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面积分别达到45%、43.5%和11.2平方米,城市园林绿化达到了国家级标准。
组委会认为,齐齐哈尔市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优势。空气好,背靠大小兴安岭,有森林屏障;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开阔,空气容易疏散;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40天。水质好,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上游没有大城市,没有大工厂,是全国未受污染的河流之一,其他河流也少有污染,地下蕴藏天然苏打水30亿立方米,被誉为生命之水、黄金之水、健康之水。土质好,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最高是黄土的10倍。植被好,地处中温带半湿润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样极佳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非常丰富的天然林资源和多样的植被种类,全市林地和草原面积达到220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