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陶丽娇
自我介绍
大家好!我的发言题目是《把握新媒体发展机遇为中俄青年交流提供便利的平台》。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中国网的陶丽娇,中国网是中国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始建于1997年,同时用十种语言对外发布信息,其中俄文中国网于2002年推出。如今俄文中国网与多个俄语国家驻华使馆、上海合作组织、俄塔社、俄新社等新闻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双边和多边活动的指定受邀媒体。它拥有广泛而稳定的俄语国家读者群,日访问量达到20万人次以上。可以说我们本身就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
中国网记者陶丽娇在中俄媒体合作交流会上发言。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新媒体给中俄媒体相互报道带来机遇
在过去几年的工作过程中,我亲身经历了新媒体的发展和变迁:先是一个以栏目、专题为主的网站,之后开设论坛、博客,再到今天的微博、Facebook、推特以及各种手机客户端的应用产品。随着智能终端的兴起,微博等应用变得更加受人青睐,很多中国的俄文媒体都开设了自己的微博官网。在俄罗斯,VK等社交网站上有关中国的话题也相当丰富。中俄之间的报道和传播,具有了随时性,多媒体的特点。
俄文中国网Facebook和Twitter于2014年1月建立官方账号,其中Facebook当前粉丝超过13000人,发帖超过1000条。VK于2012年10月建立,目前发帖超过3000条,粉丝接近2000人。
新媒体给中俄媒体带来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它使新闻传播变得快捷和丰富,也给我们媒体人的报道工作带来了便利。
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游走在中俄之间的媒体人,我深切感受到新媒体给我们开创了多元化报道的新天地。但我也看到,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浏览现在流行的社交网络,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俄罗斯,都缺少拥有大批用户群的中俄媒体。在移动应用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百度新闻”下载量是65万次,“BBC有声双语新闻”只有4万次,而跟俄罗斯新闻相关的应用,没有搜到。在APP store上用俄文检索“中国”,只有“淘宝”、“俄汉字典”、以及“人民网”等非常有限的应用,用中文检索“俄罗斯”,最多的应用是“俄罗斯方块”。纵览这些移动媒体平台,有关中俄的新闻,只散落在微博、VK等社交网络中,或者存在于“百度新闻”、“RIA NOVOSTI”等对象国媒体的新闻海洋中。
究其原因,我想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俄媒体对对方的新媒体应用不甚了解。二是人才匮乏,缺少有语言、新闻、技术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缺少有影响力的中俄新媒体平台。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错过发展机遇,将失去已习惯使用移动终端获取新闻、了解世界的中俄两国年轻一代读者。从这个角度上讲挑战是巨大的。
如何应对
这里,我想提几点建议,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两国新媒体之间的人员交流与项目合作,利用现有的新媒体资源,加大对两国各领域交往的介绍。三是依托中俄两国的新媒体专家,实时了解对方在新媒体应用方面的变化,打造中俄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应用平台,为中俄两国年轻一代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提高大众参与度。一个具有新媒体基因,跨越中俄两国,能得到两国网民喜爱的平台,必将大大提高两国民众之间的认知和亲切感。
结语
应该说,在新媒体繁荣的十多年里,中俄两国在新闻报道方面,有了不小的变化,民众之间的友好程度也有了看得见的提高。
今明两年是中俄青年交流年,俄文中国网在交流年开幕前夕便制作了相关专题,并将对交流年的活动进行持续报道。我们希望在中俄两国民众的电脑、手机和iPad上,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获得有关两国青年交流活动的介绍、有关两国新闻热点的评说,它不只是来自某家媒体,而应该是各家媒体的集成,是大众参与的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