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联通·共赢——在发展中深化中俄网络媒体合作
2014-07-02 18:34:09 来源:东北网  作者:刘国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东北网络台刘国民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连接与分享。从物理介质方面看是连接,从内容方面看就是分享。互联网把我们连在了一起,才有今天这样一个交流分享的机会。

东北网总编辑刘国民在中俄媒体合作交流会上发言。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1、定位于地方门户网站,在信息化大潮中发展壮大

  东北网作为一家地方门户网站,已经经历了13年的发展,目前是一支200人的工作团队。这个团队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在30岁。年轻人总是充满活力、富于想象、能力创新,因此在这个团队里每一天的工作都是新鲜的,是追赶时代的,也是带有挑战性的。就目前来说,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在疯狂的信息大潮中不仅不被淹没,而且还要脱颖而出。

  近几年来,中国互联网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最为明显的特征有三个:一是移动互联网普及速度和深度非常惊人。截至2012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提升至81%,手机成为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二是个性化门户异军突起。“个人门户”成为核心“入口”。过去网民是通过门户网站这样的“大门”进入互联网世界,而今天的网民进入移动互联网世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设置的“小门”。三是网购团购规模增速非常明显。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使用率达到48.9%,交易金额达到1.85万亿元。

  在这样的信息化大潮中,东北网在信息发布、资讯服务、移动互联网业务、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迅速成长。

  一是新闻传播影响力成为区域龙头。在黑龙江,东北网是访问量最高、影响力最强的网络媒体;在东北地区,按照最新一期《网络传播》公布的数据,独立访问者数量(4.14百万)高出中国吉林网(1.95百万)和东北新闻网(1.91百万)。东北网的PR值即稿件的转载率和搜索引擎抓取率,已达到8.3,超过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均值6.2两个百分点。

  二是资讯传播形成网群且模式多样化。目前已经形成了互联网群、东北网手机报、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多个信息传播平台。

  三是信息服务逐渐形成产业。目前在资讯服务、广告发布、网站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均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条。2010年成立数字出版传媒公司,依托出版企业的优质资源,重点打造黑龙江省数字出版基地。

  2、突出对俄交流,建设中俄信息传播新通道

  东北网在国家对俄信息传播中占有重要位置,国家仅批准两家地方新闻网站拥有对俄信息发布权,东北网是其一。每天编译各类稿件100余篇。

  东北网成立了专门的俄文网站,俄罗斯网友可直接访问伙伴网。

  与俄罗斯媒体签署信息互换协议,与俄新社、俄罗斯报、俄通-塔斯社等20余家俄罗斯国家及地方媒体建立友情链接。

  开展媒体间互访,与堪察加半岛网等俄罗斯网站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联合制作新闻节目,与阿尔法电视台共同拍摄的新闻专题片《小丁子村》在俄方、中文的评奖中获奖。

  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俄语风采大赛成为黑龙江教育界媒体界的重要赛事。

  3、瞄准互联网发展趋势,建设新一代友好媒体

  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世界,而且这种改变仍然在继续。东北网适应这种改变,推出了2014-2017年发展规划。加强对俄媒体交流,是我们的重要战略之一。而这种战略,是基于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形势做出的。

  从目前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看,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以下四者的重合叠加。既内容网络、关系网络、服务网络、终端网络。

  基于这四种网络的叠加效应,我们已经提出如下的发展措施:

  一是加强内容网络建设。Web1.0时代内容展示的特点是单向的输出和推介。Web2.0时代内容呈现则强调互动。因此我们将向“用户生成内容”转移,这是新闻网站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将在随后的时间改版俄文伙伴网,计划以“俄罗斯人来做俄文网站”的思想,创建全新的伙伴网。建设俄罗斯旅游网,推介俄罗斯旅游信息,逐步实现线上信息推介与线下实体旅游相结合。我们还将推出远东三语联播栏目,打造覆盖中俄及东北亚的新闻生产平台,加大中俄媒体间网络内容共享互换。以此次首届中俄博览会为例,东北网推出的新闻专题为中俄双语版。

  二是拓展关系网络建设。Web2.0时代,社交媒体兴盛,关系成为网络媒体生存互动的新动力,内容网络和关系网络走向历史必然的融合。关系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推动内容的制造与传播。关系流也成为内容流运动的基础设施。在这个方面,我们一是着手组建俄罗斯网友俱乐部,加强网络媒体与网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二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拓展俄罗斯网上朋友圈、关系圈和信息传播圈,提升媒体信息传播的广度;三是举办各类中俄文化交流合作活动,加强中俄网友之间的关系网络重叠、文化交流互动。

  三是进军服务网络建设。Web2.0时代,互联网智能呈现人性化发展趋势,自媒体盛行,资讯信息、电子商务与网络服务构成数字生活。我们已经完成“中俄文化通”项目建设论证,计划搭建中俄双语电子商务平台,对内销售俄罗斯商品,对俄销售中国商品,打造中国对俄文化企业孵化培育基地。在此基础上,利用3年左右时间,由目前单纯的对俄新闻资讯输出平台,向综合资讯与社会服务平台转移,面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建设起涵盖生活消费、信息查询、求职就业、买卖租赁等各方面的生活服务资讯数据库,提升网络服务能力。

  四是完成终端网络建设。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从领地角度来说,移动互联网成为PC互联网的延伸。从思维与业务模式角度来说,移动互联网颠覆了PC互联网原有的业务模式。终端网络作为有效的传媒工具,将一切人、物、钱、服务等紧密连接并高度融合。我们正在打造“一省一端”(移动客户端)和“一省一报”(黑龙江手机报)。在巩固好本省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基础上,我们还将建设龙江旅游移动平台和俄罗斯旅游移动平台,让俄罗斯网友可以方便在手机终端查看、订制中国的旅游信息,让中国网友可以方便在手机终端查看、订制中俄旅游信息。

  4、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中俄媒体联通共赢

  当前,中俄媒体正共同面临四大发展机遇,应该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联通共赢:

  一是共享网络科技发展机遇。互联网对于舆论的影响力,归根结底是由于科技的巨大作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这些技术将再一次颠覆我们的想像和思维,也必然给网络媒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无数互联网企业的发展证明,互联网时代无法单兵独斗取得胜利,必须联手合作。中俄网络媒体应该联手合作,抢占下一代互联网传播技术发展制高点。

  二是共享网络市场发展机遇。中俄两国的互联网市场规模巨大、增长迅速,将给中俄拓展双边经贸带来巨大机遇。

  三是共享网络文化发展机遇。互联网不仅给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还创造了全新的网络文化。我们应该利用好双方信息资源互换的良好合作基础,携手推出更多网络文化精品。

  四是共享网络媒体发展机遇。在中国,传统媒体正在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互联网媒体也正在向移动互联网媒体转型。我们应该积极拓展网络媒体新业态,构建网上信息沟通的畅通渠道和良好秩序,让信息成为人类共享的资源和财富。

  网络改变世界,媒体影响生活。东北网非常愿意通过中俄媒体间的信息、资讯、电子商务、新媒体等方面的全方位对接,达成紧密的互动合作关系,抓住机遇,实现联通共赢。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