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少年大学生”大学成长记:姐弟恋想想容易实践太难
2014-07-06 08:42:15 来源:生活报  作者:王晓晨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他们是这样学习的

  善于举一反三

  “少年大学生”学习有窍门

  翻开“少年大学生”的履历,他们真的可以用“天资聪颖、智力超常”来形容。

  2004年,13岁的哈尔滨少年董志成,以583分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破格录取。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董志成大部分时间辍学在家,小学初中几乎全靠自学。他12岁就发明两项专利,13岁初次高考,就入围大学录取分数线。这样的成绩让无数“前辈”汗颜。

  2012年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录取的高仕亿,没上过幼儿园,4岁上小学,转了3次学,跳了几次级,8岁就到四川省内江市高桥镇上初中,11岁考上当地有名的内江六中,3年后,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

郭家豪

  2012年被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防学院录取的郭家豪,由于母亲是教师的缘故,4岁起便进入了妈妈任教的小学读书。

  高仕亿和郭家豪现在还在大学读书,和他们的导员聊起他们的学习生活,给出的回答都是“他们很聪明,学习上没问题”。

  高仕亿从不觉得自己是“天才”,他告诉记者,自己没有特殊的学习方法,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喜欢举一反三。“从初中到大学,我一直喜欢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老师讲的题型会详细地记在本子上,自己再去找相同的题型练习,这样效果就很好。”

  在人才济济的哈工大,高仕亿大一时就获得了一等奖学金,而大二期末考试刚结束,成绩还没有公布,奖学金的评比没有提到日程上。

  同样,郭家豪则在第一、二学期获得了奖学金。郭家豪自称学习成绩并不突出,进入初中后,他开始在班里崭露头角,成绩一路飙升,主要是注重学习的方法,所以上大学后学习也没有吃力的感觉。

  他们是这样生活的

  独自面对大学生活

  刚开始有些不习惯

  18岁,标志着一个人成年了,中国的许多学生在这一年,将开启他们的大学生活。而对于那些少年大学生来说,还是初中生的年纪,就要独自面对大学生活,他们能适应吗?14岁的高仕亿说,他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去适应,上大二后才感觉“好些了”。

  高仕亿从初中就住校,并自称,“学校学习氛围好,我没事就看书,而且在生活上也能很独立。”不过,远离家乡读书,刚开始还是有些不习惯。

  读大一时,新生在哈工大二校区上课。高仕亿来自四川,明显感到食堂的菜不够辣,“明明要的是川菜,怎么东北的做法还要放糖。”这让高仕亿有些不适应。此外,四川人喜欢摆龙门阵,晚上街道上热闹非凡,可是哈尔滨的晚上大多数时间是静悄悄的。

  哈尔滨冬天的寒冷也让高仕亿受不了,一次外出,他和室友去逛中央大街,室友们走在面包石上,一路看冰景赏雪雕,如徜徉在童话的世界,可已经穿上厚厚羽绒服的高仕亿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商场里跑,他倒不是去购物,就是想暖和暖和。“雪景挺美的,就是太冷了,冻得受不了……”高仕亿回答说。

  上了大二,学生们回到一校区上课,高仕亿在学校附近发现了一家比较正宗的川菜馆,菜足够辣,这让他很满意。每次给家里打电话,父母强调最多的一句就是“多吃点”,高仕亿说,自己的生活费主要花在吃上。

  来自河南商丘的郭家豪与高仕亿不同,他认为哈尔滨的冬天比老家舒服多了。

  “商丘的冬天最冷也要零下十几摄氏度,但室内却没有暖气,有时屋里比外面还要冷。哈尔滨的冬天室外温度虽低,可屋里有暖气,一进屋就热乎乎的,特别舒服。”郭家豪说。

  对于吃,这个河南的小伙子也相当满意,“东北菜挺合我口味的,没什么不习惯,挺好!”虽然上大学后是第一次住校,但对于生活中的洗洗涮涮,他直言,“军训的衣服很厚,第一次自己洗时有些不知所措,就看看周围的人是怎么干的,慢慢就学会了,生活上的问题其实都不是事。”

  当年郭家豪到大学报到时,妈妈临走前眼眶泛红,而他则是忍着眼泪一路笑着把爸爸妈妈送出了校门。儿行千里母担忧,自打儿子到异地上大学,郭妈妈就办理了长途电话优惠套餐,对于从没住过校的儿子,她一百个不放心,每周通两次电话。为了给儿子省钱,通常是儿子用手机打过去,响两声后,郭妈妈再用家里的电话回打过去,并且每次都要说上半个小时的时间。


  他们也想谈恋爱

  渴望“姐弟”恋

  还没开始就“被结束”

  谈爱情,在中学这是禁忌的话题,可到了大学,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不过,“少年大学生”谈恋爱明显是处于劣势的。

  聊起这个话题,郭家豪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刚上大学时,他暗恋了一位同年级的学霸姐,好不容易表白了,却被人家拒绝了,“这也是成长的一段经历吧,经历过这些,自己也感到一下子长大了不少。”

  记者询问他是不是因为年龄比女方小而被婉拒的,他十分肯定地回答“不是”,“她不知道我的真实年龄,而且我的个子挺高,在大学生中也根本看不出比其他同学年纪小。”

  高仕亿同寝住着六个同学,已有两人交了女朋友,记者问:“你是其中的一位吗?”他笑着回答:“肯定不是啦!”“为什么肯定不是呀?”记者接着问道。“还没有遇到合适的那个人出现嘛……”对于女朋友的年龄,高仕亿不在意对方是比自己大还是小,只是强调,他有感觉的那个人还没有出现,至于是哪种感觉,他说自己可能比较喜欢“小清新”的那种。

  不过,记者在大学校园里和女同学聊起“姐弟恋”时,她们表示“少年大学生”在心智成熟度上还是差一些,不会考虑的。

  他们也有介意的事

  不喜欢别人说他们是“小孩子”

  “少年大学生”入学的年龄只有十四五岁,而他们的大学同学则是十八九岁,社会上有“三岁一个代沟”的说法,“少年大学生”努力融入周围的生活,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说他还小。

  在和高仕亿的导员马洪涛老师沟通时,马老师评价高仕亿人很聪明,学习上没问题,不过相处下来,你还是会感觉到他的孩子气。

  采访时,记者将老师的评价转述给高仕亿时,他睁大了眼睛,并不时向同寝的兄弟询问,“我身上有孩子气吗?”当有寝友笑着说“没有”时,他很认真地对记者说道:“我们室友都说了,没有的。”记者表示要在报上登照片,几经挑选,他还是推荐了表情“超萌”的一张。

  与室友相处,16岁的高仕亿感觉还不错,“处得挺好的,我有五六个好哥们,有时在一些问题上有过分歧,但是都能很快很好地解决,闲下来,大家还一起去北方森林动物园玩过呢!”

  郭家豪坦言,寝室的六个人,其余五个人年龄要比他大三四岁,刚入学时,“他们常小孩长、小孩短的说,后来一次大家聚餐,我很郑重地问他们,我看起来,或在处理问题上,真就比你们小很多吗?他们说其实看不出有多大差距。后来大家也就不再拿我的年龄说事了。”

  当记者问他真的很介意别人说自己年龄小吗?“那当然!”郭家豪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人总是希望和周围环境相适应匹配,我现在是大学生,当然不希望周围人总把我当成中学生看待。”郭家豪希望自己的心里年龄和周围人相当,不过,还是有些不一样的地方。

  上大学两年,郭家豪的身高已从刚入学的1.8米长到了1.85米,长个,这在中学生中是十分普遍的,但在大学里两年长五厘米可不多见。所以郭家豪希望自己不要长个了,只有17岁的他恐怕这个愿望挺难实现。

  2006年,作为黑龙江省年龄最小的考生,14岁的庞博文收到哈尔滨理工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四年之后,当同龄人刚走入大学校门时,他已经走向了社会。面对采访,他坦言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就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不是什么神童,我和其他学生没什么两样,只是比他们少上了几年学。”对于大学生活有没有不适应之处,他强调只要主动融入群体中,自己自然就长大了。

  融入群体和其他人一样,这是很多“少年大学生”的心愿。

  记者手记

  别把他们当“天才”

  采访时,记者更愿用“少年大学生”,而不是“神童”这样的字眼称呼他们,也不愿给他们贴上“天才”的标签。不过,毋庸置疑的是,他们的确智商很高,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多才多艺。高仕亿喜欢运动,郭家豪则对乒乓球、羽毛球、篮球都显示出极高的天赋。

  采访中,有高校教师向记者透露,一个当年极出色的“少年大学生”,因思想不成熟,无法适应大学以自律为主的学习生活,后来父母不得不陪读,那少年才勉强毕业,这样类似王安石笔下《伤仲永》的例子,让他们感慨少年天才的陨落,也反思“少年大学生”的教育问题。

  其实,教育有两条根本的原则,一是有教无类,一是因材施教。教育机会是平等的,但要根据人的个性和层次施以不同的教育,挖掘其最大的潜力,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专家眼中,社会各界不必对少年大学生过度吹捧,他们绝对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神童”和“天才”,不过是具备某些方面的天赋,比同龄人走得更快一些罢了。

  对于那些“早慧”的学子,以未成年的身份走入象牙塔时,他们最渴望周围人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自己,同时创造一个适合他们的环境,使他们能够迅速进入大学生的角色进行正常的学习,并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