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7月8日讯“西红柿种子已经种下14天了,现在还有很多苗没长出来,以前从来没遇到过这种情况,路老师您帮我们看看到底是咋回事?”7月2日上午,北京仲元绿色生物科技开发公司的高级研究员路森一下车,鸡西市滴道区鑫农经贸有限公司技术员万庆民就迎上来急切地问道。
路森走进大棚,从地里抠出几粒种子,捏了捏说:“你看这种子是硬的,没有烂,可能是前期喷的生物菌中含有乳酸菌和发酵菌,抑制了种子的生长。这种情况你可以喷些含有放线菌的生物菌激活种子,刺激它们发芽……”
随后,工作人员又带路森来到另外一个大棚,里面是已经“得病”的西红柿,路森拔了几棵苗,查看了根部后告诉工作人员:“这种病表面看起来是溃疡病,实际上它的根不是溃疡,这叫综合性缺素症……建议你们大棚里的这些秧苗不要浪费,粉碎完撒到地里,就是最好的碳肥。你们这儿的情况我已经了解了,回去后,我会根据这里的实际情况,给你们出一套系统的方案,从根本上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路森老师的现场指导,让鑫农经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洪玉感到十分受益,他说:“路森老师今天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并且在有机种植上让我们开阔了思路。这对我们帮助很大。有路老师这样的专家指导,我们有信心能够种出绿色、安全、健康的蔬菜。”
在滴道区团山子村活动现场,村民孔庆春对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实验站站长王延锋博士说:“专家,你快帮我看看我家这菌袋,里面有虫子,也有青苔、绿霉,不知道咋办了……”王延锋拿起一袋木耳菌仔细看了看:“你这个木耳出现绿霉感染是由于高温、高湿环境造成的。应该尽快降低出耳环境的温度,湿度,加大通风换气,这种情况处理得好,一般不会对木耳产量有多大的影响。”随后,王延锋博士又为村民们作了食用菌种植技术讲座,讲解了木耳的棚室立体栽培技术知识。
像请路森老师、王延锋博士这样的现场指导活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连续10年的“兴凯湖智力行”活动中,已进行了多次,实现了科研人员与农业生产实践的零距离对接。
近年来,针对我市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下的实际状况,市人社局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大力实施国内外专家和博士后科研人才柔性引进工程,创造性地开展了博士后农家科技园建设和农民科技带头人培养工作,搭建了农民与高层专家、高新技术的对接平台,既开辟了一条将高层次人才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新途径,也探索出了一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路。
在市人社局的邀请下,中科院农业项目办副主任王大生和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专家多次到密山、虎林指导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工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潘国君,法国水稻育种专家米歇尔博士先后到鸡、密、虎三县(市)和牡丹江农垦分局水稻主产区指导优质水稻育种、稻瘟病防治技术,提高了水稻产量。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苏以荣两次来密山,将其研制的4种烤烟钾素营养调节剂进行推广应用,使烤烟品质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提高。从中科院引进的农作物高光效增产种植技术,试种500亩,取得了玉米增产15%,水稻增产10%的好效果。德国、加拿大、法国、荷兰等国专家先后来我市开展了美洲斑潜蝇防治、野生山葡萄快速繁殖、波尔山羊繁育改良、奶牛胚胎移植、肉鹅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等项目,解决了22项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近年,市人社局从三县(市)、六区筛选出10个种养殖大户,建立起了蔬菜种植、有机水稻种植、食用菌栽培、果树栽培、养猪、苦瓜种植等10个博士后农家科技园。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单位每年选派10名博士后科研人员作为科技顾问,提供免费的技术和智力服务。省农科院园艺所张英臣博士先后四次自费到恒山区的万亩果园进行指导,吃住在农户家里,向农户传授了果树腐烂病、锈病、黑心病、梨木虱病、蚜虫病的防治技术,培土、培根、剪枝技术,提高了水果的产量,果农年增加收入10万多元。麻山区琴海牧业公司是我市养猪龙头企业,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娣博士多次带领畜牧专家到科技园进行指导。有一天,养猪场突发传染性很强的无名高热病,公司的兽医束手无策,虽然已是晚间9点多了,董事长于凯波拨通了刘娣博士的电话,正在北京公出的刘娣博士便用手机短信指导如何用药、防治、控制病情。在专家的指导下,疫情得到及时控制,避免了30多万元经济损失。琴海牧业公司收购废弃多年的鸡东县永安养猪场后,破败的圈舍急需重新规划修整。得知这一情况后,省农科院派来5名圈舍规划设计、饲料配比、疫病防治、饲养等方面的博士后,无偿帮助他们进行规划设计,指导并传授饲料配比、疫病防治、生物菌床饲养等技术,为企业节约资金10多万元。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还将琴海牧业公司确定为省内第二家野猪与家猪杂交繁育基地,为其提供原种野猪40头,与原有的大白、长白等品种猪进行杂交,形成了“麻山大白野猪品系”,繁育出杂交猪300多头。
近年,市人社局拿出15万元实施了农民科技带头人五年培训计划。每年选派10名农民科技带头人到省内高校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接受免费科技实训。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单位为培训班先后选派40多名专家担任培训教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与培训。培训内容根据农民自身的需求设定,以实际操作为主,以解决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为目的,重点学习猪、牛的饲养、疫病防治、饲料配比与圈舍管理技术,蔬菜选种、育种、育苗、栽培与田间管理技术,食用菌培养基制作、菌种培养制作、菌种的接种、种植技术和花卉、蓝莓、浆果栽培、家禽饲养技术以及水稻、大豆、玉米等大田作物栽培技术。52名学员学成后发挥了很好的技术示范和引领作用,以食用菌栽培为例,我市的栽培品种已由原来单一的黑木耳扩大到了平菇、滑子蘑、金针菇、香菇、杏鲍菇、灵芝等多个品种。梨树区碱厂村农民杜喜胜通过科技实训,不但解决了一些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还学到了用稻草和农作物秸秆做培养基在野外种植地栽蘑菇技术,这一技术使菌种发酵早、出蘑快,产量高,比过去种植的蘑菇提前4个月上市,价格也翻了一番。目前,他的食用菌生产规模已经达到10万袋,并实现了菌种多样化,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到15万元以上。鸡东县学员马学发成立了食用菌经济合作社,带动种植户300多户,产品远销大连、日本等地。目前,我市的食用菌栽培已经遍及三县(市)六区,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博士后农家科技园和农民科技实训班,为农业高端人才和农户之间搭起了农业示范、科技推广、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有效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形成了以科技实训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辐射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为我市绿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市人社局局长王旭告诉记者,柔性引进域外专家服务我市绿色农业发展是人才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农村缺的是人才,农民盼的是技术,专家、博士深入农村,将技术、信息送到了村头、地头和炕头,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今后,人社局还将不断努力和探索,为我市的绿色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