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7月8日讯 走在永河村界的拉林河畔,伴着习习夏风,身上顿觉轻松通透。河滩上,一米高的沙柳(当地人叫它柳条丛)伴着微风摇曳,一片望不到边际的白桦林茂密地扎根,一排排、一趟趟,整齐笔直,沙沙的树叶仿佛讲述着10年来村民们种树治沙的故事。站在林子里,杨兆文一脸自豪,拍打树干间都流露出那股由内而外的成就感。张海峰则满眼细碎,看这些树就像看自家孩子般关切。随行的村民告诉记者,10年前这里还是沙丘连片的不毛之地,和现在简直就是两个样儿……
毁绿让他们吃了大苦头
开荒扩地伐掉河岸柳条丛
10年前村民种的柳条丛很少能成活。张海峰 提供
“村里人试着种玉米、果树,但都失败了,种啥都不活。”
“我在拉林河边长大,小时候的拉林河两岸满是茂密的柳条丛,我们常来这里掏野鸭蛋吃。除了柳条丛,还有野葡萄、山丁子……那时的河边是最美丽、最好玩的地方。”在双城环保局工作人员李哲的印象中,拉林河的蓝和河两岸柳条丛的绿,都是记忆中最清丽的颜色。
65岁的村民杨守贵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为了开荒扩地,人们开始大面积砍伐河边的柳条丛,可是之后傻眼了,下面竟是大片的沙滩、盐碱地。作物在这里根本无法生长、存活。“村里的人试着种玉米、种果树、种一些喜旱作物,但都失败了,种啥都不活。”于是,人们渐渐地放弃了靠这片沙地吃饭的希望。
村民们告诉记者,因为开荒扩地,砍伐植被,拉林河两岸的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茂密的柳条丛一度绝迹。失去绿色屏障的沙地完全暴露在外,上万亩沙地没有任何植被固定,在永河村等沿河村镇边缘形成连片的沙丘。由于永河村地处风口,沙借风力,甚至可以威胁到更远的地方。
风沙肆虐每年插秧得种三茬
10年前风化的树根。张海峰 提供
“我们家都不开门不开窗,可吃饭时碗里全是沙子。”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7年,靠地吃饭的农民饱尝了破坏植被导致的恶果。
杨守贵回想起那段岁月眉头紧皱。“差不多从1997年开始吧,那3年的沙化最严重,一年里有半年都是风沙天,出门根本睁不开眼,那沙子打在脸上,像我们这皮糙肉厚的,打得都生疼。”因为风沙大,各家各户到了春天都要再糊一次窗户,可就是这样也防不住。“能挡住大沙粒,细一点的还是能从缝隙里进来。我们家都不开门不开窗,可吃饭的时候都觉得牙碜,碗里全是沙子。”
深受影响的还有农作物。由于风沙太大,在插秧种苗的春天,往往小苗刚种上没几天就被风沙埋上了,只能重新插秧,然后再被埋。往往要种上三茬呢。“到秋收勉强回个本钱,一年白忙活。”村民告诉记者,因为穷,糊口都勉强,更别说给儿子说媳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