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5日讯 暑假的清晨7时,很多学生还在睡懒觉。24日,哈市花园街与红军街交叉口的红绿灯附近,却多了4名早起的学生,小学、初中和即将上高中的4个孩子不畏行人的不理不睬,坚持劝阻“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感染着数百位行人。
志愿者刘源渤和白昊昕。
1、留下一个“拦闯王”的身影
“我考上了哈三中,很快就是一名高中生了,这个假期里,我有很多事情要做。参加黑龙江晨报劝阻中国式过马路的‘红灯记,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我们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一个很好的课堂!”哈市17中学毕业生,15岁的刘源渤这样说道。
给不闯红灯的行人点个赞。
刘源渤今年中考文化课451.5分,他选择了去哈三中读高中。和他一样想法的,还有他的同学白昊昕(中考文化课447.5分)。24日早上,怀着同样想法的4名学生,响应本报倡议,来到了哈市花园街上的大厦岗参与“红灯记”活动。
其中,韩昌轩今年11岁,最小的梁若涵今年只有9岁。孩子家长戴万福先生说,他们的力量也许是微不足道,但他们的努力,会给7月24日早晨的哈尔滨街头留下一个“拦闯王”的身影,这会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逐渐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加强自身修养。
2、“我配合你们,等一等”
7时到8时,在红军街与花园街交叉口处,行人和车辆逐渐变多,人们行色匆匆,不时也会有闯红灯的行人。刘源渤和同学白昊昕带上了记者发放的“黑龙江晨报·拒绝中国式过马路”的绶带,站在人行横道边上。一名闯红灯的行人被两名小志愿者劝阻后说:“好,我以前没这种意识,没车就过,也不管红灯还是绿灯,现在我配合你们,等一等。”
叔叔,我们拒绝“中国式过马路”。
7时30分,有3名自行车爱好者骑车欲闯红灯。当他们看到3名志愿者站在红绿灯附近时,立刻刹车并和志愿者聊了会儿天。“孩子们自发维护交通秩序,真好!要是你们不在这站岗,我们估计也闯红灯了。”市民张女士说。过街行人看到4名小志愿者主动维护交通秩序,在红灯期间自发和志愿者们站成一排,待绿灯亮起时,才陆续过街。4个孩子还为绿灯行的行人们竖起拇指“点赞”。
3、“绿灯行是给身体和精神买保险”
早晨的时间就在行人和车辆的行走间流逝,大多数行人愿意等待绿灯亮起后再过街。而一位老爷爷经过志愿者刘源渤时却留下一句“这是在罚站吗?作秀!”随后闯了红灯穿梭在车辆之中。刘源渤面对老爷爷的质疑笑了一下,继续维持交通秩序。
叔叔,请不要闯红灯。
7时45分,又一个绿灯亮起,刘源渤在不用劝阻行人的间隙对记者说:“那位老爷爷那么说的时候我心里很不好受,但是起码大多数有良知的人看到我们在这站岗会停下。如果我们不在这,很难唤醒他们不闯红灯的意识,凑够一小搓人就走了。我认为等到绿灯再走是给自己买一份保险,是买一份精神的保险,也是买一份身体的保险。”红灯又亮起来了,刘源渤和他的小伙伴白昊昕继续维护交通秩序,疏导行人有序过街。
4、目睹一次车祸后不敢再闯红灯
韩长轩相比其他两位学长,显得更加认真,他和小伙伴梁若涵从带上绶带的一刻起就进入了角色。他们几乎对每一位闯红灯的行人进行劝阻,即便行人不予理睬,两个小朋友也会向对方比划一个胜利的手势,表示完成任务。
韩长轩今年11岁,是哈工大附属中学初一的学生,别看他人不大,但是对交通安全特别重视。韩长轩一边劝阻闯红灯的行人,一边跟记者说起了曾经目睹车祸的经历,“我以前亲眼见过一次车祸,特别惨!车祸现场太可怕了,经常能想起,所以之后过马路再也不敢闯红灯了。”
梁若涵虽没有小哥哥的经历,但是时刻记得老师和妈妈的嘱咐,“不能闯红灯!”。梁若涵看到闯红灯的行人后,除了劝阻还会争取一些时间和他们攀谈,尽量让自己的劳动有效果。“有好几个叔叔阿姨都说以后再也不闯红灯了,我没白站岗。”梁若涵笑嘻嘻地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