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7月28日讯 25日下午,在哈尔滨道里区文化宫里,《农民的儿子于海河》在进行全省巡演哈尔滨站的最后一场演出。接近尾声时,记者身边已经有人在擦眼泪。谢幕的时候,观众们掌声热烈,久久都不愿散场。一位老大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演得这么好,应该有人上去给他们献花!”
从小剧场到大舞台
刘野是齐齐哈尔话剧团的年轻导演,也是《农民的儿子于海河》话剧的导演和编剧。谈到创作初衷,刘野说很简单,就是在群众路线教育学习先进人物的过程中,看到了于海河的感人事迹,产生了创作冲动。当时,于海河事迹的报告会在全省引起了很大反响,刘野就想,为什么不把这么感人的故事排成话剧呈现给大家?这个想法得到了剧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用20多天的时间把这部话剧搬上了齐齐哈尔话剧团小剧场的舞台。在小剧场演了16场后,省里决定把这部剧作为全省巡回演出的剧目。全省巡回演出,意味着这部剧要从小剧场走上大舞台,但由“小”到“大”要面临舞美、设计、布景和演出人员等一系列的变动,齐齐哈尔话剧团的主创人员们快马加鞭,用一周的时间把这部剧成功的搬上了“大舞台”进行巡演,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有血有肉的寻常人
宣传典型事迹的话剧,往往容易走入“高大上”的误区,让人觉得离现实生活很远。剧中的于海河,却让观众感到他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亲切又接地气儿。从第一场戏于海河到百姓家上炕聊天,到在办公室和同事交流,这些细节都让人感到亲切可信。刘野说,作为编剧他在这部剧的创作上一直把握一个度,就是主人公首先是一个寻常人,所以从演员表演到场景设置都尽量亲民、真实,贴近生活,于细节处见真情。正因如此,这部剧才如此打动人心。
可贵精神永存人间
饰演于海河的演员罗久江是一名“老将”,已经退休7年了。他说,他在于海河的事迹报道和报告团的讲述中被这个人物深深打动。接下这个角色后,他每天看剧本背台词,为了更深刻的理解人物,还去医院体会骨膜脱落的人痛感到什么程度。谈到所饰演的人物,罗久江深有感触,他说这样发自内心为民办事不辞辛苦的人越多越好,他自己通过表演完成了一次“精神之旅”,于海河精神的每个点滴都打动了他,希望通过这部剧,让于海河的精神一代代的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