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7月30日讯 富锦市砚山镇福祥村今年夏天办了几件大事儿。
前不久,记者又来到福祥村。5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姜驰,这个个子不高身形微胖的老太太,时隔两年后再次带着记者在村里看看也侃侃一些新变化。她语速很快,如不是因为当年卖命为村里工作落下了腿伤,相信她走得也一定很快。
“先从手头的事儿说起。”姜驰说,“你看,2009年我们村就通上了自来水,现在5年了,水池、管道等该更新了,得搞好卫生,把扣板扣上,路上垫上砂石,这样的话,吃水也就干净放心了,这是大事。”院子里,村民们正在清理装修剩余的东西。
“还有,今年村里合作社新添不少农机,包括两台水稻收割机、两台玉米收割机,还有一台凯斯拖拉机。现在,眼看着仓房不够用了,我正组织大家趁着好天气盖仓房呢,放机器。”介绍农机的时候,型号、马力、作业面积、价格……一堆数字在她嘴里噼里啪啦地冒出来。
“今年最大的事儿,就是我们盖上了集农家书屋、照料室、活动室等于一体的村委会,村民们终于有个像样的活动场所了。原来的村委会?不用了!”姜驰说。
原来的村委会是一个二层小楼。“腾出来做什么用?”记者问。
“用不了啦!1998年盖的,说是楼房,但施工质量肯定不如城里,现在危险了,二楼不能上人;一楼原来是村支部,冬天供暖也得花不少钱,舍不得,卖不掉,闲着吧。”姜驰说。
走着走着,到了村里农机合作社,烈日炎炎,村民们在施工。合作社门口有个值班室,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是姜驰的住所,打开门,生活用品寥寥无几。
“姜支书的楼可惜了!”村民一边帮她收拾,一边说。
“她自己有楼房?”记者问,她有楼房为什么还要住在这里?
“就是原来的老村委会,那是早些年姜支书家老伴和孩子们在身边的时候盖的,她看村里没有活动场所,就搬到了合作社看门,把自家改成了村委会。”村民说。
把自家的楼拿出来给村里办公用,这事她以前可没告诉记者。
“你以前也没问过啊!合作社得有看大门的,正好我一个老婆子也没啥事儿!”姜驰走进屋来,一边招呼记者坐下,一边说在这儿住习惯了,合作社装修的时候,顺便还能给她刮刮大白。
当了14年的村党支部书记,把村里的路修宽了,把村委会盖起来了,把集体经济壮大了,10多年让村民的腰包鼓了20多倍,她却只选一隅“蜗居”——眼前这个老太太,突然觉得让人肃然起敬。
“去看看村委会吧。”姜驰又要起身,一身灰色调的旧衣服,蓬乱的头发随便一梳,手工缝制的布鞋。这个老太太,你到底还瞒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