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哈市火热的蔬菜直营店,现在存活下来的不多。
新晚报8月13日讯 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加价后菜价高的问题,去年6月起,我市陆续有15家农民蔬菜合作社在市区内“试水”,从田间到餐桌。一年过去,记者再次采访时发现,这些蔬菜直营店半数亏损关门,获得微利的不超过5家。 关了6家
剩下的效益也不好
从去年6月开始,哈市鼓励蔬菜园区的合作社直接进入社区建设蔬菜直营店,并且对建设店面在60平方米以上、年销售蔬菜1500吨以上的直销店,给予15万元的补贴。一年后的今天,记者逐家走访了我市先期开业的10家直营店。
道里区河源街2号的光辉蔬菜直营店,已经易主成了一家韩餐馆。记者辗转找到了该直营店的负责人张辉,他向记者坦言,“直营店就是要和早市、超市打价格战,夏天满大街都是卖菜的,所以,店铺从去年7月一开就卖得不好。前4个月赔了大约8万多元,而房租一年就是9.7万元。”张辉说, “原计划去年开设3家至5家分店,今年再开20家,但是,现在这些都搁置了,实在赔不起了。”
记者几经寻找,在道外区旭初街的尽头,找到五常巾帼合作社蔬菜大米直营店。直营店大门紧锁,透过斑驳的玻璃门,依稀可见室内摆着两个蔬菜货架。
附近居民说,“这家店开了没几个月就关门了。”直营店负责人付永华说:“新店入冬后,合作社的蔬菜断供,由于没有好菜供应,所以就关门了。何时店铺能重新开张,还不知道。”
两天内,记者走遍了10家直营店,发现一年下来,其中6家已经关张——道里区河源街2号光辉蔬菜直营店、河山街91-2号立臣蔬菜直营店、文府街9号三邻蔬菜直营店、中兴大街70-72号铸业萌蔬菜直营店、通达街8-6号欧瑞蔬菜直营店、大新街333号道外区巾帼蔬菜直营店。其余存活下来的只有4家。“还是微利,整体效益都不太好。”一位直营店负责人说。
选址多在背街
一到冬天闲半年
哈市第一家开张的“立业蔬菜直营店”店长尚海向记者直言,在直营店刚刚开张的时候,销售的蔬菜价格不仅和早市相当,而且,每天还要不重样地推出4种特价菜。但是,毕竟露地菜的主要上市日期只是从7月份至9月份,虽然合作社从10月份至11月份还能保证自给少量的温室菜,可在其余月份时就面临断供的状况。而当这个时候,蔬菜就要从天津、河北的蔬菜基地运过来,“在这种情况下,直营店的价格优势消失不说,有的店铺还面临联系不上外埠基地的情况,所以,到冬天时就没菜可卖了。”
此外,对于农民开店卖菜这种方式来说,更大的压力是在筹备开店时,没有料想到巨大的经营成本。
益助果蔬种植有限责任公司的销售经理李粹国坦言,“每天把店租、人工、水电都算在内,至少要卖掉3000元钱才能保持收支平衡。而直营店开店之初,一天最多也就能卖掉2000多元的货。”李粹国说,另外,合作社种植的都是绿色食品,相比农贸市场上的普通蔬菜更加安全,也需要较高的认证费用,而每年仅认证费一项就需要20万元。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让蔬菜直营店走向了末路——很多合作社在开店之初都忽略了选址问题。
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10家直营店中,除3家直营店贴近居民聚居区,其余店铺多在背街,掐表10分钟都看不到两个人。
缺少营销经验
取长补短继续开
流通环节减少了,蔬菜直营店效益为何还不好?
一面是想从蔬菜基地“一步到位”到餐桌的直营店;一面是想要买到便宜又好吃蔬菜的市民。田间到餐桌,“一步到位”多远?
市农委一位相关负责人坦言,提高社区直营店负责人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意识迫在眉睫。该负责人直言,这些直营店的负责人,从种植者直接变身为经营者,还缺少市场化经营理念,直营店不乏可以从零售终端聘请具有零售及营销经验的现成人才,来营销直营店。
目前,已经在哈尔滨市场开张16家生鲜加强型超市的“绿万家”,就聘请了永辉、家乐福等大型商超有10多年零售经验的管理人员,才得以迅速“进化”,一年开了18家。
哈达农副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春辉坦言,目前,“绿万家”、“乐买”、“小月亮”都是围绕着居民聚居区,开设以蔬菜、水果为主的“生鲜加强型超市”。他说,蔬菜直营店不应只销售单一的菜和果,应围绕蔬菜,发展百货“全能”,才能满足“社区购物圈”的购买需求。还有专家建议,合作社应延长农产品产业链,销不了就储藏,储藏后再冷冻,进行深加工,以此来提高蔬菜附加值,并实现越冬销售。
“缺啥补啥吧!”新兴无公害蔬菜种植的负责人张辉还是不死心,为此他刚刚去长春、大连等地区学习管理、营销等经验,希望有合适的机会再重新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