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晚报8月21日讯 早上5点报名大厅站满了人,揣着速效救心丸的老人手里拎马扎儿……这样的场景不是春运,而是老年大学新学期报名现场。为啥这么多人排队求报名?为啥学了10多年却拒绝毕业?能不能再多开几个老年大学,让更多的老年人能享受到教育资源?带着三个疑问,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1问为啥这么多人报名?
教室从早开到晚不休息,仍然容纳不了渴望学习的老人们
从香坊区花了30块钱打车费,带着两只黑碳素笔以及相关证件,昨天一早不到8点,68岁的周海生走进老年大学一楼大厅直奔接待处,领取了两张登记表。“上学期我就想报声乐班,可因为是下午来的,根本没报上。”周海生对“吃过亏”的经历记忆犹新。
“来,请大家排好队,按顺序来,别着急,一个个来啊。”招生处负责人郑处长说,每年一到招生季,工作人员都特别紧张,因为报名的人太多了。
目前,哈市60岁以上老人160余万,老年大学在校注册学员2.1万,1比80的比例,不是老人们学习热情不高,老年大学教室从早开到晚,一天四堂大课循环,却仍容纳不了渴望学习的老人们。
“一学期学费才100多元,还不够我孙子上一堂钢琴课呢!”刘秀琴阿姨和同时排队的老姐妹聊着说,“我们这代人,很多人都是在上山下乡中成长起来的,错过了上大学。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成为了一辈子无法弥补的遗憾。很希望能在颐养天年时,趁身体硬朗多学点知识。”
2问为啥十多年不毕业?
“每天跑跑颠颠来学习,让晚年生活异常充实”
在新学期报名前,很多老学员已经提前报了名,升入高年级。可有不少八九十岁的老人虽然已经读到了“硕士”、“博士”,却仍不想毕业。
有25年学龄的王阿姨已81岁高龄,学遍了琴棋书画。出版个人诗集、成立诗社……王老说,孙子们都说她很潮。
每次上课都要换乘2条线路的公交车、可风雨无阻,王老从没迟到过,上课占座第一排,笔记认真记,下课围着老师提问。王老说,同学们学习起来都很认真,较着劲儿地比着学。
“在这里,尽管很多专业我都学过,可我们几个老同学还是要每周一碰,开个研讨会。”85岁的何大爷,一周“档期”排得满满的,他说,“永不毕业”的生活,让晚年生活异常充实,每天跑跑颠颠,觉得很快乐。
3问能否多开几所分校?
建立联合办学点成为老年大学扩招新模式
最近两个月,悦城小区在哈西地区很火,火到每天小区都有几百老人从两三站地之外特意跑来,都是来上开设在这里的老年大学课程的。
哈尔滨老年人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张丽华几乎每天都被各类人问同样的问题,“什么时候能进老年大学不用这么费事?”“能不能再多开几所老年大学啊?”
张丽华说,老年人渴望“文化养老”、“精神养老”的愿望与日俱增,而有着30年历史的哈尔滨老年大学目前的硬件条件和师资条件很难满足老人们的求学要求。
走出去,找对象“出嫁”,成为了老年大学扩招的新模式。于是,悦城的范本,在新吉社区、宣信社区得到了很好地复制。三所联合办学点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总校的压力。
张丽华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学校还将与五常、呼兰等周边区县(市)的教育部门进行合作,整合闲置的教育资源,开设哈市周边区域的老年大学联合办学点,将老年教育资源直接送到老人家门口。“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庞大的老年人教育市场,需要更多的“老年大学”,社会各界投资兴办老年教育事业和产业,不失为一种“朝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