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晚报8月21日讯 “穷养儿富养女”是中国的传统古训,所谓“从来富贵多淑女,自古纨绔少伟男”,常被视作教育子女的“金科玉律”。然而,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这条古训是否已经过时了呢?日前,记者在一些育儿网站看到,不少“80后”爸爸妈妈们对这一话题很关注,有的认为这条古训对现代教育子女来讲依然很受用,但有的家长则不以为然。对此,有关专家表示,“穷养富养”不能从狭隘的角度去理解,注重孩子心灵和精神上的“富养”,才会使其健康地成长。
支持派
男女教育方式有别
“冠成妈妈”:我赞成这个观点,我也这样实施在我自己的儿子身上。我觉得对孩子就该让他从小能经历更多的挫折,太一帆风顺长大的孩子经不起风雨。
网友伊仁:对儿子一定要“穷养”,我老公就是一个例子。他说他小时候,父亲取出一沓欠条,说家里欠了很多债。他对金钱就很有欲望,什么新鲜事物都想尝试,希望从中获得益处。
网友小伦:我是这么想的,儿子要穷养,是希望他珍惜所有,不要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女儿要富养,是给她富足的物质,将来不要受到外界的物质诱惑。
反对派
性别不必成为界限
濠濠妈咪:现在家里都一个孩儿,你舍得穷养吗?
网友雪儿:不赞成。我觉得家庭是怎样,就怎样养儿女,不想按性别分出什么差异来。我是穷养出来的女儿,从小都是拣亲戚家的旧衣服穿,9岁才有第一个洋娃娃,同学生日我没钱买礼物就去山上采把野花……我觉得内心的富足才是最重要的。
谦谦妈妈:我觉得无论男孩女孩都要培育他们独立坚强的性格,让他们知道所拥有的一切不是必然的,要珍惜。对孩子无论男女都不能在物质上让他们过分拥有,但在兴趣培育、修养熏陶方面就尽量满足和引导。
“穷养”“富养”要讲究方法
哈尔滨市学前教育指导老师李威
“穷养儿富养女”是我国传统的教子古训,但现在不少家长往往单纯地从物质层面去领会,未免偏颇。男孩“穷养”重在志气,让孩子多点磨炼,多受点挫折,不要骄纵,以培养他们勇敢、独立、坚毅、不屈的斗志,将来成为有志向、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男子汉;女孩“富养”,其要旨是从小培养她的气质,开阔她的视野,增长她的见识,使她长大后独立、有主见、有智慧,不被各种浮世的繁华和虚荣所诱惑。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代,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常常“富养过剩,穷养不足”,普遍存在对孩子“过度保护”现象,如何把握个中尺度,要讲究方法。
比如“穷养”,可以从小就培养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孩子上小学以后,家长适当地给些零花钱,并教给他理财、记账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哪些东西应该买,哪些是浪费。也要让他意识到,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没有理所当然的索取。孩子要“十分”,家长给个“六七分”就好,必要的时候跟他讲讲条件。
“富养”绝不是溺爱,也无关乎金钱,而是父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让孩子能够感到被理解、被重视和被爱。在教育投资方面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支持,要开阔孩子的视野与见识,比如假期领孩子旅游,带孩子参观各种展览,听音乐会等,培养孩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陶冶情操。
物质上“穷养”精神上“富养”
安欣心理教育机构老师杨真艳
我觉得,男孩和女孩的天性不同,每个孩子之间差异也较大,家长们应根据孩子的个性,按照家庭的经济情况来培养,最重要的是要给予孩子爱和温暖。
在教育子女方面,我更倾向于物质上“穷养”,精神上“富养”,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直善良的品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成长的早期,都应该被“富养”,被父母足够地关注。这段时期是孩子形成沟通模式、信任感和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即使是男孩,也应给予足够的呵护和关注。随着孩子的渐渐长大,父母要逐渐“放手”,给孩子磨炼的机会。即使孩子碰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也要让他们学习独立去解决,这是逐渐“穷养”的过程。当孩子成年了,父母就要让他们独自去生活,不要再给予太多的干涉。
我觉得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重在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生存能力,让他们懂得艰辛,懂得感恩,这样才能尽早适应社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链接
国外育儿方式啥样
美国
既尊重孩子的个性,又十分重视儿童的品德教育。孩子要讲文明、懂礼貌,学会交朋友是父母对孩子的基本要求。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停留在枯燥的讲解上,更不是物质上的无条件给予,而是以身作则,比如不随地吐痰、爱护公共设施、尊重老人和对人彬彬有礼等等。
日本
往往用不近人情的严酷方法塑造孩子的意志和品质。比如饮食方面,以食不过量为信条,不让孩子吃饭吃足,因为孩子的胃过于疲劳就会使大脑功能减弱。认为多吃会使孩子蠢笨,不思进取。
德国
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已被列入法律条款。一方面法律规定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和买东西,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严禁父母“唠叨、打骂或不爱子女”,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尊重或受到冷遇,可向法院控告自己的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