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哈尔滨木兰县吉兴乡文化站长王向东: “文化荒漠”的拓荒人
2014-09-03 10:17:30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杨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28日(见习记者 杨帆) 裙舞飞扬、鼓点有力,近日,记者赶到哈尔滨市木兰县吉兴乡采访时,秧歌队大娘们起舞相迎。

  一位身材高大的汉子向记者走来说:“这饷午的,哪有扭秧歌的,大伙儿非要扭。”说话的人就是木兰县吉兴乡综合文化站站长王向东。

  年已五旬、看上去精力十足的王向东却患有14年糖尿病综合症,对文艺的热爱是他应对疾病的最佳良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爱好文艺,土地佬喝烟灰——就有这口神瘰”。

王向东介绍村民创作的书画作品。杨帆 摄

  这位“文艺范儿”的文化站站长从事过多种职业,当兵、民办老师、派出所民警、公安局长秘书,还在文化广播中心、农业技术站工作过。虽然从事多种职业却从没有离开文艺工作、离开这养育他的黑土地,主编《武警战士》、《萤火》、《木兰公安》、《乡村文化》等小报,他说:“直到2010年当了吉兴乡综合文化站站长,我才发现终于找到了人生的舞台。”王向东说道,此后,他的“小面包车”就常常穿梭于吉兴乡的村屯之间。

  秧歌队的队员们说,“我们这农村生活就一个样,农忙时庄稼里、农闲时墙根唠嗑打牌,而自打向东当了吉兴乡文化站站长,我们的生活可丰富了,扭秧歌、写书画、做根雕、打篮球、健身舞……”吉兴乡,这个原本贫瘠的“文化荒漠”变成了绿洲。

  文化建设需要资金,王向东除了自己掏钱,还动员农民企业家投资70万兴建晓光村文化小剧场,向自己学生筹钱,跟踪国家政策利用省文化厅文化惠农工程、新农村建设、扶贫村建设等项目,在火炬村、红旗村、红丰村都建立了村、屯的文化小广场。王向东不但工作有热情,还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出“一村一特色”的农民文化站模式。

  那些在城市生活的人们看着这些“小”广场或许觉得毫不起眼,而这里的农民却说“自从向东为我们建了小广场,我们再也不蹲墙根,向东还组织我们扭秧歌,每天就盼着晚饭后去扭秧歌嘞。”除了文化小广场,还有书画创作室、根雕创作室、小乐团、农家书屋等。在火炬村的书画创作室,记者看到了王长彬老人和村里的“文艺分子”在创作。王长彬老人告诉记者,“向东知道我年轻爱好画画,他想成立书画创作室让我来创作,天天来我家坐炕头就讲书画,我寻思咋还“赖”上我了呢!”就这样,向东的热情与执着唤醒了王老沉睡了40多年的“书画梦”。

农民在活动室创作。杨帆摄

  来到刘长林的文化创作室,门上“飘香土泥”四个字映入记者眼帘,这位有名的民间画师也是在王向东的动员下重拾画笔的,“向东自掏腰包买了6000多块钱的绘画器材、装裱书画,过年过节还给我‘送礼’,”刘长林说,向东这样做是希望村里孩子们能在这里跟着刘老学画画。事实上,刘长林的书画创作带动了亲友邻里,乡里孩子没事就来跟刘老学画画,挂在墙上的毛主席画像素描就出自刘长林四岁的孙子之手。

  王向东的爱人乔亚清也是农民的女儿,对文艺原本不懂也不关心,“起初我不理解,对他这种挨累还搭钱的做法既生气又心疼,直到2013年吉兴乡春晚前,他说让我拿8000块钱办春晚,我拗不过给了钱,我倒是要看看这8000钱块钱花到哪了,就自己悄悄去了现场,从第一个节目我就被感动了,我觉得这8000块钱花得值,从那以后就更加支持他了。”在说起丈夫的病情时她忍不住流出心疼的眼泪,她说:“虽然钱没少花,但是干文化工作是他的命,我以他为骄傲。”

  今年近50岁的王向东还有着自己遥远而灿烂的乡村文化发展规划,他说:“要培养更多的乡村文化代表人,文化工作对我而言是有魔力的,它也改变了我们村里人的精神面貌。”正如王长彬老人说:“我今年60岁,没有提起笔画画前我觉得我70岁,生活也就如此了,现在我感觉我是50岁的人,满身都是劲儿。”

    记者手记:日落西山,这里没有华灯和霓虹,却回归难得的静谧。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照耀这方黑土地,质朴与善良的吉兴乡老百姓,挥汗田埂地头间、欢笑文艺活动中。想必他们也如今天的记者一般,收获一份沉甸甸的满足吧。

 

责任编辑:彭佳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