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6日讯 “到啥时候,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老传统都不能丢。”91岁高龄,曾是大庆缝补厂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的王凤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王凤允将针线包传给了孙女马虹丹。
王老有个橘黄布包,这可是她的宝贝,谁都不能碰。即便是因为老房子装修,她也不忘把它带在身边。
这一次,听说记者要采访勤俭节约方面的故事,她才破天荒,把这个充满好奇的布包拿出面世。
王老解开橘黄布包,里面多是针头线脑,在针头线脑的下面,又是一个用手绢包裹的物件,打开手绢,一个草绿色,上面绣有“艰苦奋斗”字样的小布包,露了出来。
王老说:“这就是我的宝贝,是我们当年上钻井一线为工人缝补衣裤时用的针线包,一晃50年了,看到它,那个年月的事儿,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咱中国人,有着节俭持家的传统,特别是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会战初期,一线的工人工作忙,家属又不在身边。衣服、裤子刮破了,就那么穿着,没有时间补。我们缝补厂就轮流派人上井场,成立缝补组,给工人提供缝补方面的工作。做缝补,就得有针线,为了方便,我们就学老红军艰苦奋斗的做法,用边角余料自制了这样的针线包,随身携带,方便、实用,大家都特别喜欢。后来,这样的针线包,我们做了不少,很多都送给了学生和参观的客人作纪念。我很喜欢这东西,在退休离厂时,我别的什么也没要,只带回了这个针线包。”
王老说:“中央倡导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就是要传承优良传统,让我们的子孙知道,物质虽然丰富了,也不能败家。”
她告诉记者一个“秘密”,她要把这个跟了自己50年的针线包,传给她的孙女,告诉她勤俭节约的家风不能丢。
据老人的大儿子马新安介绍,几十年来,他母亲在家里,还一直保持着“旧了的东西只要不坏、能用,就不换掉”的习惯。
他拿出了一块一尺多长,用好多小布块拼成的洗澡巾给记者看,“这是我妈亲手缝的,坏了、碎了的澡巾都不舍得扔,然后又拼着缝出了这个,现在还在用,挺结实的。”
针线包,对于我们来说,再普通不过了。然而,从石油大会战走过来的王凤允老人一直珍藏着它,已伴随老人走过了半个世纪。她珍藏的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更是一种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食粮”,“针线包”的故事还会讲下去,大庆精神一定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