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收获季,中国“最大粮仓”黑龙江省田间一派繁忙景象。一车车粮食被拉走,一丛丛秸秆被留下。在群策群力“抗霾”的当下,如何通过“严防”和“巧治”的方式将秸秆焚烧污染的影响降至最小?近期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多次发布“禁烧令”,焚烧秸秆的现象比往年减少。但记者在哈同高速公路沿线采访时,仍看到一些农民在地里焚烧秸秆。(10月13日新华社每日电讯)
看到农民烧秸秆,不要一味的责怪农民觉悟低,农民也有自己的苦衷,同江市三村镇种植大户石玉福说,“我们也知道烧秸秆污染空气,还不安全,可一直放地里就会影响明年春耕,不烧的话整哪去啊?”石玉福老人的话说出了农民的心里话,解决焚烧秸秆问题你,不能光靠“禁烧令”,必须推出秸秆“安家令”。
所谓“安家令”,就是我们要想办法给秸秆找一个合适的家,比如,可以通过农业机械改革,把秸秆打碎,翻到地下;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利用秸秆企业的工厂规模,让秸秆进入工厂变废为宝;比如我们可以进行农村取暖改造,建立统一的秸秆气化燃烧取暖系统,等等。总之,只有让秸秆在地下,在工厂,在养殖场,在焚烧炉里安家了,杜绝焚烧秸秆的问题,才能彻底解决。
当然,这个“安家令”的落实需要三大力量,一是政策力量,就是我们的地方政府必须对利用秸秆制定系列的保障政策,保障农民有补贴,保证技术能到位,保障相关企业能顺利生产,总之,要保障秸秆能够顺利走到自己的家;二是科技力量,就是我们必须进行技术专门公关,进行技术普及,保证把秸秆全部科学利用起来;三是资金力量,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过去,我们总是喊杜绝秸秆焚烧,但是一到需要设备,需要技术到位的时候,就哑巴了,原因就是资金不到位,现在,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资金到位,技术到位,杜绝焚烧秸秆的工作必然到位。
笔者认为,当前,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推出秸秆“安家令”,引导农民和相关企业,相关科技单位共同给秸秆打造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家,这个“安家令”是解决根本问题,应该比禁烧令的落实力度更大,因为秸秆找到了家,有些人想烧也找不到秸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