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禁烧秸秆的成本不应由农民承担
2014-10-15 13:52:07 来源:东北网  作者:鲁兵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秸秆,是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收获后留下的茎叶部分的统称,有过农村经历的人对秸秆都不会陌生。不论是旱地还是水田,秸秆处理的方式一般只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在地里处理,包括焚烧和碎化,这种方式简单高效;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人力搬离田地,从而不影响下一季耕种,这种方式耗时长、成本高。

  笔者出生农村,父母至今仍在家打理着田地,在他们看来,相较于其他方式,焚烧秸秆是最佳选择。首先没有那么先进的机器可以直接将秸秆碾碎,达到耕田的要求;其次通过人力搬运秸秆不太现实,目前大多耕种者都是留守的老人,体力上难保证人力搬运,找人代搬则需要耗费的成本太高,难以承受;再者焚烧秸秆产生的灰土,本身就被视为一种肥料。

  不过,有专家也指出燃烧秸秆会加重雾霾程度,这自然不是农民们的本意,也许他们在焚烧秸秆时,根本就不会与大气污染联系到一起。不过现实的问题已经摆在眼前,发布“禁烧令”也许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仅有“禁烧令”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农民主动不少秸秆,就需要政府主动担当起来,加大投入,提升管理水平,在方便农民耕种与保护环境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

  首先要加强投入,鼓励农民不焚烧秸秆。政府在发文禁止的同时,要算清环保账,与其后期花钱治理雾霾,不如投入一部分资金,对不焚烧秸秆的农民进行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正面示范,让更多的农民选择更多更绿色的秸秆处理方式。

  其次要创新科技研究方式,研究出更多能够高效绿色处理秸秆的农业器械,在缓解农民后顾之忧的同时,提升农业耕种效率,还能起到减轻雾霾天气的多重效果。

  再者要加强宣讲,将为什么不能焚烧、焚烧之后对土地有什么危害,不焚烧该如何处理等问题要尽可能向广大农民讲清楚,让农民们增强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探索多途径解决秸秆问题的热情和智慧。

  最后还要探索秸秆回收利用的新方法。有人说过垃圾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其实秸秆也是一样,稻草用的好既可以用来喂牲畜,又可以编织成其他用品,同理,其他的秸秆也能探索出新的用途。

  总之,禁烧秸秆的探索过程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和时间,但一定不能由农民来承担这些成本,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找到处理秸秆的最佳方式,才能实现蓝天常现、农民开心、政府开颜的和谐局面。

责任编辑:王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