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0月22日讯 天冷了,孩子们的衣服很单薄,很多人没有棉鞋、手套和帽子,有的孩子连袜子都没有。
一个女孩儿,身着黄色夹克,站在海拔2300米的山顶,伸长手臂高举着手机,不断搜索着信号。
尽管是在山顶,手机的信号仍时有时无。
这里是大凉山腹地,茫茫大雪山将这里与外界隔绝。一条坑坑洼洼的土石路,像一条土黄色的带子缠在山腰上。这是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道路。
这个女孩在荒凉封闭的大凉山腹地,凭借微弱的信号向家乡大庆求援。
求援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这里的103名彝族孩子,寻求来自大庆的温暖。
不畏艰苦不为钱
大庆女孩支教大凉山
10月21日下午,连日来的秋雨,把大凉山笼罩得雾蒙蒙一片。
凉山州昭觉县色底乡引等阿莫瓦姑社,一个彝族的村寨,笼罩在冷风凄雨中。
唯一一条通向外界的山路,泥泞、溜滑,无法行走。
在萧瑟的秋雨中,不时传出阵阵读书声,稚嫩的童音从几间平房里传出来,穿透雨雾,在山谷间轻快地回响。
这个大凉山腹地的彝族村办小学,没有校门,没有牌匾。校舍是一栋青灰色的建筑,一溜几间平房。平房的门上,用粉笔字写着“瓦姑村小学”。
从外面看去,只能看到三样东西:一栋校舍(两间教室和一间教师宿舍),一个户外简易的厕所,操场上由两根木棍三块木板拼凑的篮球架。投篮时,稍微用力大一些,球就会连蹦带跳地滚到山下去。操场是土地,地上全是泥印子。
学校有一个土夯的厕所,只有男、女两个门洞,没有窗户。
掀开门口的塑料布,里面漆黑一片。
这个厕所,是附近几个村庄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厕所,是2012年6月,由来大凉山支教的人募捐修建的。当时资金短缺,施工时请的是当地村民修建的,而当地村民大多数从来没有用过厕所,不知厕所为何物,所以这个厕所修建时没有考虑到采光,没有窗户,厕所的地面也是泥地,下雨时非常泥泞,无法使用。
一间教室的讲台上,一名年轻秀气的女孩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虽然冷风不断地从门窗缝隙钻进来,但是孩子们学得很认真。
这个女孩名叫杨悦,来自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大庆市。
这所小学的学生都是彝族儿童。孩子们不知道黑龙江在哪儿,大庆在哪儿,但是孩子们知道,小杨老师很亲切,对他们很好。
这里的孩子“没时间”
向家乡人求援电子表
瓦姑小学所在的引等阿莫村(瓦姑社)约有村民400人,基本都是彝族村民。当地的农作物主要是土豆和玉米。瓦姑小学现有103名学生,包括一个学前班、一个三年级、一个四年级。这些学生分别来自瓦姑社以及邻近的村子。
据了解,在支教教师来这里之前,大多是当地村民当老师,很多孩子不会说普通话。
今年6月份,杨悦和其他两位志愿支教的老师,来到这里进行支教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杨悦发现,孩子最常问的问题是“几点了”。这里的孩子都很懂事,早上干完农活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来这里上课,10点上课孩子们也经常会晚。
孩子们没有出过山,没见过手表,孩子们的家里也没有时钟和手表。
杨悦很震惊,为了不让孩子们上学迟到,她决定给瓦姑小学的每个孩子募捐一块电子表。她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面发布了求助信息:每人少吃一个汉堡,就会让这里的孩子拥有一块电子表。
很快,杨悦的“求助信息”就得到了微友的积极回应,65块电子表很快就落实到位了。
衣着单薄让人疼
为孩子募捐棉衣
连日来的秋雨,让大凉山寒意阵阵。在瓦姑小学支教的3名教师,病倒了两个,只有杨悦还在努力支撑着。
昭觉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大凉山腹地,最高海拔3878米,平均海拔2600米。受高山气候影响,冬季非常寒冷,加之这里没有取暖设施,室内温度非常低,湿度非常大。
昭觉的冬季来得早,可这里的孩子还穿着露着脚趾的鞋,很多孩子只有一双雨鞋或者凉鞋,能有一双布鞋穿就已经很不错了,很多孩子基本没有袜子。
眼看着天气越来越凉了,杨悦在想,如何让孩子们暖暖和和地度过冬天?
杨悦再次发出求助信息,希望家乡人能帮助解决103名孩子的围脖、手套、棉鞋。
也许,你的点滴之力,就能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