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刨煤司机浑身上下就牙白 每天卸60多节火车皮煤
2014-10-22 13:43:58 来源:东北网-大庆晚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2日讯 说起司机,大家可能会想到各种类型的汽车驾驶员。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司机,却有些特别。

下夜班后,张小龙的脸上满是煤灰,和一口白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驾驶的,不是有车轮的汽车,驾驶室就更奇怪了,是在离地面5米多高的半空中。

  而且,他双手操控的,也不是圆形的方向盘,而是两根操控杆。

  甭管你是多干净的一个人,只要从事这项工作,都得是白白净净上岗,黑黢黢地下班。

  今天,就请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认识一下宏伟热电厂燃料分厂的卸车机司机——张小龙。

  一个大夜班

  “白面书生”变“黑包公”

  10月20日9时许,记者在宏伟热电厂燃料分厂,见到了张小龙。

  记者眼前的这个人,大约1米75的身高,身材不胖不瘦,肤色较白,戴着一副金属框眼镜,言谈举止也很得体。如果不是已经了解了他的职业,第一印象,记者会猜他是一名教师。

  张小龙今年38岁,已经在卸车机司机的岗位上,工作了整整16年。

  “这个岗位很少来新人,因为实在是太脏太累了!”采访中,张小龙的同事对记者说。

  10时30分许,张小龙准备上岗卸车。

  燃料分厂有两条铁路线,记者跟随张小龙,爬上了跨线的天桥,来到靠近里侧的一条铁路线上。

  记者看到,卸车机的驾驶室在铁路线的上空,想进入驾驶室,得先走几级台阶,上到一处小平台,然后再通过平台,爬上一个垂直的铁梯子。

  记者跟在张小龙身后,手脚并用地向驾驶室“挺进”。这个驾驶室可以用“斗室”来形容,只能容一人转身,除了一把靠背椅、操控台外,别无他物。

  记者了解到,卸车机主要是通过两个大的钢质螺旋形滚轴,将结在一起的原煤打散,卸进铁轨下的地沟中。简单说,就是利用机械“刨煤”。

  记者看到,卸车机启动后,空气中顿时布满了煤灰粉尘,即使身处驾驶室,也一度导致记者拍照时看不清图像。

  等候列车对位的间隙,张小龙告诉记者,因为驾驶室四处透风,每次值完一个大夜班后,他都会变成大黑脸,工服上也满是煤灰。所以开口笑时,牙就显得特别白。

  记者在卸车现场停留大约半小时后,用纸巾擦脸,纸巾上全是黑黑的煤灰。

  人随车动

  “抢车”顾不上吃饭

  煤炭进入热电厂,第一个环节就是卸车。为这第一个环节“守关”的人,就是卸车机司机。

  宏伟热电厂,除了担负着供暖任务,平时还有发电工作。因此,卸车机每天都在运转。

  张小龙和同事们倒大夜班,从当天的16时,一直到第二天的16时,然后会有两天的休息时间。

  记者了解到,采暖期开始后,热电厂每天都会有一列60多节的拉煤火车进厂。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火车进厂,张小龙就要随时上岗。因为车皮要在规定时间内卸完,超时是要付费的。

  记者了解到,每节车厢装载原煤大约50吨,60节就是3000吨。到了供暖高峰期,列车就会增加到每天两列。

  为了“抢车”,张小龙当班时,很少能正点吃上饭。常常是同事帮忙从食堂打饭,放在暖气上温着或者自己煮方便面对付一口。

  连续16年的倒班生活,使张小龙的生物钟,早已被打乱,即使在家休息,也都是后半夜才能有困意。

  而在这些睡不着的时间里,张小龙在进行着另一项事业。

  “双面”生活

  “黑脸”司机有颗“红心”

  在单位,张小龙的身份是卸车机司机,从事着又脏又累的工作。

  工作之余的另一面,他是“大庆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的人事部部长,他加入公益组织,已经有5年时间了。

  2009年,张小龙在一位同事的带领下,第一次参加了爱心救助活动,从此就与公益结缘,一直坚持到现在。

  5年来,他热心资助了30余名贫困儿童上学,为12户贫困家庭送去了温暖,参与志愿活动时间,达1600小时以上,累计捐款、捐物12000余元,先后荣获大庆市优秀志愿者、大庆市道德模范、黑龙江省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今年的10月13日,张小龙又被大庆油田评为“十佳青年志愿者”。

  对于张小龙的公益事业,他的妻子不仅十分支持,而且也加入到了志愿者协会,夫妻俩一起播撒爱心。

  无数个“倒时差”的深夜,张小龙都会认真整理爱心活动的纪录、发布活动公告。

  “5年的坚持,从公益事业中得到了什么?”记者问。

  张小龙回答:“快乐了别人的同时,我自己也感到了幸福,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责任编辑:王辉.
相关新闻